胃肠道间质瘤26例诊治分析

【关键词】 质瘤。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rs, GLST)是一种胃肠道上皮瘤,临床上较少见,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本院自199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胃肠间质患者26例,作者诊治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胃肠间质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1~73岁,平均58.8岁。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胃23例,结肠1例,小肠2例。临床表现:以呕血和黑便为首发症状18例,上腹部不适13例,上腹部可触及肿块5例,体检B超发现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胃镜检查,9例报告为胃间质瘤,其余为胃壁肿块。B超检查21例,阳性18例,阳性率85.71%(18/21)。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窦部5例、胃体部 2例,上段空肠2例、右半结肠1例。肿瘤直径1.2~18cm,<3cm 5例,>5cm 7例,直径在3~5cm 14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3例,全胃切除2例,肿瘤局部楔行切除8例。空肠段切除2例,右半结肠切除1例。

1.3 病理及免疫组化 良性胃间质瘤14例,良性小肠间质瘤2例,恶性间质瘤4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结肠间质瘤1例。免疫组化:CD34+(23/26),CD117+(21/26)。

2 讨论   胃肠间质瘤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肿瘤,发病率低,占消化道肿瘤的2%[1],由于临床上胃间质瘤起源于粘膜下组织,部分肿瘤伴有局部平滑肌或神经鞘细胞分化,故病理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CD117、CD34在间质细胞瘤中有较高的表达率,对诊断胃肠间质瘤有较高的价值。胃肠间质瘤病理学良、恶性判断:按Lewin等和Emory[2]等提出的标准,将胃肠间质瘤的恶性指标分为肯定恶性指标和潜在恶性指标。肯定恶性指标:(1)邻近组织器官的浸润;(2)远处器官的转移。潜在恶性指标:(1)胃间质瘤直径>5cm,肠间质瘤直径>4cm;(2)胃间质瘤核分裂相>5个/50HPF,肠间质瘤核分裂相>1个/50HPF;(3)肿瘤出现坏死;(4)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5)瘤细胞生长活跃,排列密集。当肿瘤具备一项肯定恶性指标或二项潜在恶性指标时为恶性胃肠间质瘤,具备一项潜在恶性指标为潜在性胃肠间质瘤,无以上指标为良性。   胃肠间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好发年龄为>40岁的中老年人,最常见部位在胃,约占60%~70%,其次是小肠[3]。本组间质瘤占84.5%,肠间质瘤占15.5%。本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故易延误诊治。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常见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部隐痛不适,上腹部扪及包块。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反复的黑便和慢性贫血,当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呕血或黑便;Ludwig[4]报道,有症状的患者中,70%可出现胃肠出血。肿块增大压迫邻近器官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如遇到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应高度怀疑本病。本组有1例27岁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提示胃腔少量积血,未及肿块和出血情况,赴上级医院小肠镜检查提示空肠距幽门孔35cm处有一赘生物约1.5cm×1.5cm大小,回院后行病灶段小肠切除,病理诊断为小肠间质瘤。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