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太极拳“十六关要论”学习心得

太极拳“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对于“十六关要领”,笔者学习心得如下:   “蹬之于足”:蹬,此处乃“踩”意。

走架行功,推手练功,脚踩大地,“立身中正安舒”,脚之虚实,不断变化,处处落地为根,而形体得以“八面支撑”,此乃“蹬之于脚”。

“行之于腿”:人之行步,全赖于腿,无腿何能行?太极拳行步,“迈步如猫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其间,如迷恋于表演比赛练功夫,弓步马步务需规矩到位;如钟情于益寿延年求健康,举步务必自然顺遂。

太极拳行步,轻灵中寓稳健,稳健中含轻灵,此谓“行之于腿”。

“纵之于膝”:“纵”者,放纵、放开、放活之谓。

走架行功,推手练功,膝部务须放松、放活,而忌紧、忌僵。

太极拳演练中,膝部不适与疼痛,盖源于僵紧之故,故须“纵之于膝”。

“活泼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腰为纛”,“腰如轴立”,“腰脊为第一主宰”。

其间最紧要的是:“松腰”,“活腰”,“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背部务须灵通,“拔背”乃是“拔脊”,“拔脊”与“悬顶吊裆”,“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完整一气,而得以“满身轻利”,此谓灵通于背”。

“神贯于顶”:“虚领顶劲”,“顶头悬”,“不丢顶”,关键在于“以神领顶”,故日“神贯于顶”。

“流行于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稍滞”,“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意气君来骨肉臣”“气遍身躯不稍滞”、“袁里粗精无不到”,此乃“流行于气”。

“运之于掌”:拳论“由脚而腿而腰,布于两臂,形于手指”,掌乃由臂达指必经通道,内气运行于掌,掌心掌背麻、热、胀感觉不期而至,此谓“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内气运行。

之于指肚、指盖、指尖,气之感觉、感知、感应不期而得。

行功走架,气不通达于指端,不可草率变势,此谓“通之于指”。

“敛之于髓”:内气运行“气敛脊骨”,进而“敛之于髓”,此全在心意做功夫,在内面而不在外面,此谓“敛之于髓”。

“达之于神”:“练精化气,练气归神”,万法归于“神聚”,神要通达。

“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刚柔俱泯,一片神行”,此同样“全在内面”,此谓“达之于神”。

“凝之于耳”:凝者,凝聚、集中之谓也。

耳听八方,非心静气敛,精神贯注不可,此谓“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呼吸往来,赖以鼻腔,而以口配合之,照应之,协调之,故又日“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于身”:查《辞源》(1981年版第1838页),“浑浑噩噩”:“出自“汉?杨雄《法言・问神》。

浑浑:浑厚质朴貌。

噩噩:严肃正大貌”。

原意是浑厚而严正。

太极拳修炼,周身浑圆浑厚,严正一体,而又轻松空,不在力而全在于神意,谓之“浑噩于身”。

“全体发之于毛”:凡世之灵动之物,皮毛感应最为灵敏。

太极拳“神明”境界,全凭毛发感应,而得以“蝇虫不落,一羽不加”,此谓“全体发之于毛”。

太极拳“十六关要论”,何人所撰,有待名家学者考证。

“十六关要论”,是对王宗岳宗师理论的具体与细化,太极拳爱好者对此应认真学习之、研究之、体悟之。

笔者感到,认真学习研究王宗岳太极拳理论,我们应当深深认识到的是:太极拳修炼是道家“益寿延年”的优秀功法,而并非其他。

笔者“心得”,体会肤浅,倘有道中知音认可,笔者幸甚之,若道中同仁有所异议,笔者愿闻诸君雅教。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