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拓展分类管理内涵创新现代监管模式

论文关键词:分类 监管模式 非强制性监管   论文摘要:立足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围绕监管的变化轨迹,回顾三十年市场监管的成功经验,分析和思考新形势下市场监管的深层次问题,并按照“四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创新监管理念、探索非强制性监管的效用、把握信息化监管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构建现代监管模式。

回顾工商恢复建制三十年来走过的历程,努力探索监管工作规律,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创新现代监管模式。

努力做到“四个统一”。

一、市场监管的实践回顾      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发展,工商管理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了监管理念,拓展了职能空间,提高了执法效能”。

这一重要阐述提炼了工商恢复建制三十年来市场监管的变化轨迹,就是不断推进市场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进程。

这一过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

(一)监管执法效能和水平逐步提高   1、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   1978年以前,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倒卖国家物资,打击手表、材、电器等产品的走私活动,清理路边农副产品等小商贩,管理对象主要集中在个体工商户,工商职能单一,监管领域狭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也逐渐转向了对主义大市场的管理,监管领域从对个体工商户的监管延伸至各类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监管,在监管效能上实现了从治标监管向治本监管的跨越性转变

2、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过去,我们的监管胡子眉毛一把抓,使自己陷身于日常监管之中而不能自拔,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监管工作职能却不能落到实处。

2003年8月,上海市工商局推行分类管理监管方式,对信誉良好、无违法记录的一、二类企业实施远距离监管,对有违法的企业、重热点行业实行近距离监管,直至零距离监管监管方式逐渐从监管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以前,监管主要靠步行、自行车进行巡查,靠眼观、耳闻来解决问题,监管手段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基层工商所都配备了执法车辆,工商干部人人配备了电脑,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信息采集、发布、共享的信息化市场管理体系,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实施动态监控预警。

同时,12315热线也从当年简单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演变成一个行政执法体系。

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工商部门实行了外商企业网上年检,在农资市场推行市场监管预警制等。

可以说,监管手段转变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工商部门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约监管效能的突出问题   1、监管理念有待更新   目前,分类管理基本实现了变“等距离”监管为“分距离”监管,但是工商部门内部还存在着“粗放检查”、“经验主义”的传统监管方式,使干部忙于应付,耗费了大量的和物力。

因此。

监管理念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做到“监管与发展统一监管与服务统一监管与维权统一监管执法统一”。

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2、强制监管受到约束   随着法规的不断完善,工商部门被赋予的强制监管措施越来越有限,诸如《打投条例》等法规的取消,使监管手段的运用受到约束。

同时监管对象的不配合,取证的难度加大,暴力抗法现象的递增,使我们的执法面临挑战,严重影响了监管效能

3、监管效率需要提升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线监管干部的人均监管经济户口大幅提升,面对工作任务的日益繁重,如何在人手偏缺的情况下实现效能的最大化,提升监管效率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目前制假手段科技化、制假窝点隐蔽化,传统监管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改进监管方式,实行科学监管已势在必行。

尤其是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各种监管信息整合,实现资源共享,符合总局“四化”建设的新要求,有待进一步探析。

三十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越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模式,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分类管理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办法,而是一整套管理制度,包括了分类办法、实施意见和对严重违法经营者如何规范等三个组成部分,并按照“界定距离,分类监管,突出重点。

强化效能”的要求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工商部门监管对象将大幅度拓展,对工商干部素质和监管手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四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实践,凸显监管手段在市场监管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监管手段在市场监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