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沙为我开书目】 文怀沙

拙文《文怀沙先生教我学习古文》 在《书法导报》发表以来,不断有朋友来信询问,并索要文怀沙先生开列的46篇古文篇目,以期自学有成。

古文观止》一书,是清代康熙年间文人吴楚材、吴调侯为当时的学童和其他读书人编纂的一部启蒙读物,共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古文222篇。

这些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大都具有较高价值,是古文中的精华,所以取名“观止”。

当年,文怀沙先生为了教授我学习古文,又在此中精选出了46篇思想性、艺术性比较高的名篇佳作,应当说是精华中的精华,要求我“精读并能背诵”。

文老在我的《古文观止》一书扉页上题写了一段话:      从实际出发,估计你不可能以大量时间阅读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书籍。

建议你选读这册书中四十六篇古文,精读并能背诵,对于丰富你的语文修养必将起到良好作用。

(我所列选目上俱有√号,供参酌)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一日星期一于石门。

祝广迎精进不已。

燕翁文怀沙识。

中国传统国学博大精深,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浩如烟海,读者若想在短期内钩玄提要,亦是不能。

时下爱好传统国学古文学的朋友越来越多,有关国学普及之类的书籍版本繁多,苦于无处下手,亟需一种提纲挈领的国学入门书籍,而不同的学者观点各异,让读者如入五里雾中。

上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博士曾经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书190种,仅是裒集所列书籍就是一项不小的工程,让许多读者无从下手,乃至望而却步。

梁任公为纠正胡适之之偏,列出过一个《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列书25种。

而文怀沙先生开列的却是一个从古文学入手的极其简明扼要的文章篇目。

我体会,通过阅读这46篇古文,可以初步建立起对于古文学的兴趣,从一个侧面大致了解中国文学史的走向,起到“滴水见太阳”的作用。

并由此扩展开来,达到系统研究国学经典的目的。

我学得不好,至今尚未达到文老所要求的“精读且能背诵”的要求,实在汗颜。

但学习古文,有一点是绕不过的,即“读”。

一是多读、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也。

二是放声的读,而不是默诵。

即桐城派所谓“因声求气”,“读其音以通其意”,“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

现依据当年文怀沙先生在我的《古文观止》目录页上所作标记,将46篇古文目录抄列如下:      一、周文6篇:   1、郑伯克段于鄢   2、周郑交质   3、石�(que)谏宠州吁   4、曹刿论战   5、介之推不言禄   6、子产论政宽猛   二、秦文6篇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颜�(chu)说齐王   3、冯谖客孟尝君   4、触龙说赵太后   5、李斯谏逐客书   6、宋玉对楚王问   三、汉文6篇   1、报任少卿书   2、贾谊过秦论   3、李陵答苏武书   4、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5、诸葛亮前出师表   6、诸葛亮后出师表   四、六朝、唐文16篇   1、陈情表   2、兰亭集序   3、归去来辞   4、桃花源记   5、五柳先生传   6、为徐敬业讨武�檄   7、滕王阁序   8、与韩荆州书   9、春夜宴桃李园序   10、吊古战场文   11、陋室铭   12、阿房宫赋   13、送李愿归盘谷序   14、祭十二郎文   15、桐叶封弟辩   16、捕蛇者说   五、宋文10篇   1、黄冈竹楼记   2、岳阳楼记   3、醉翁亭记   4、秋声赋   5、泷冈阡表   6、留侯论   7、放鹤亭记   8、前赤壁赋   9、后赤壁赋   10、上枢密韩太尉书   六、明文2篇   1、卖柑者言   2、瘗旅文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转录自比他早三四十年、由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评选的《才子必读古文》(后称《才子古文》)。

而且,这个选本中的许多思想性比较强、艺术分析较为细致精到的评语,也是从《才子古文》中直接抄过来的。

所以建议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读一下金圣叹评选《才子古文》原著,当不失为取法乎上之选。

作为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一直关心着年轻人的学习。

除了上述为我开列的46篇古文之外,文老还在《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新序》一文中谈到:      我建议年轻读者为了学习古汉语,至少应该读:一、《三国演义》;二、金圣叹的《贯华堂文集》;三、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四、林琴南的翻译小说;五、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按文老的说法,这些书使用的都是一种“醒豁易懂”的古汉语,较之先秦上古汉语更加平朴自然,具有一般阅读能力的读者读懂并不困难。

怀沙先生的这些建议,对于有志于学好古文的朋友来说,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2007.10      【补记】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主张研究国学经典“初学之书不在多”, 并对胡适之所拟书目持批判态度。

他在《中国史籍读法》一文中曾经指出:      大抵指示初学门径之书,愈浅近、愈简易愈好,惟不可流于陋耳。

陋非少之谓,则不陋非多之谓。

世惟不学之人,喜撑门面,乃胪列书名,以多为贵,然终不能掩其陋也。

当1923、1924年时,胡适之在北京,曾拟一《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胪列书名多种,然多非初学所可阅读;甚至有虽学者亦未必阅读,仅备检查者。

一望而知为自己未曾读过书,硬撑门面之作。

梁壬公评之云:“四史”“三通”等,中国的大学问都在此中,这书目一部没有,却有《九命奇冤》。

老实说,《九命奇冤》,我就是没有读过的。

我固然深知我学问的浅陋,然说我连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

(因原载此评的杂志已毁,无原文可以查检,语句不尽相符,然大致必不误)真可发一噱。

壬公亦自拟一通,就好得多。

显而易见,吕思勉先生胡适之所拟书目是批判的,并指斥胡适之书目是“自己未曾读过书,硬撑门面之作。

”而对梁任公所拟书目则予肯定。

而且,从援引梁启超先生的话中也可看出,梁先生胡适之书目也是批判的。

前些时日,《书法导报》(2011年3月23日第十版)刊登了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并附有往来信函两通。

正如吕思勉、梁启超两先生所指出的,该书目所列繁芜驳杂,浅陋之弊难掩,且选择多有偏失,即如“四史”“三通” 等一些重要书目却没有,而《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之类传奇演艺却充列其中。

愚以为,胡适之书目的主要问题在于混淆了应读书和应备书的区别,虽然声称系为“普通青年人”而非“国学有根底的人”着想,实际上对于初学者实无多大帮助,读者当可自鉴。

注释:   ①《书法导报》2006年9月6日第36期。

②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③苏东坡《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   ④姚鼐《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   ⑤张国光《金批〈才子古文〉在散文批评史上的重要贡献》。

吕思勉《为学十六法》。

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为三通。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