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在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基础上, 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人才创新培养   一、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一般认识   创新人才可分为研究型、综合型、应用型等类型与层次。

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创新人才, 不仅有不同的培养条件, 而且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

关于培养条件, 应包括创新文化、创新性教学团队、创新教育基地以及良好的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办学格局。

其中, 创新文化包括大学的学术文化、科研文化、创新者在大学中的地位、以创新为主题的学生校园文化等。

创新文化培养创新精神, 催生创新教育制度; 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制度能激发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性教学团队、创新教育基地、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办学格局是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条件, 是一般本科院校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过渡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阶。

关于知识结构, 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基础前沿以及学科的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新技术前沿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 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

关于能力要求, 应用型创新人才在突出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基础上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源于实践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础

创新能力又高于实践能力, 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高度融合, 分析问题主要依靠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依靠工程实践能力, 而有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需要创新能力

关于素质结构, 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综合素质。

敬业是创业的基础, 创业是创新的动力, 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则是创业和创新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 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即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能力; 夯实基础理论, 培养思维能力; 工经管知识融合, 孕育创新能力; 开设创新课堂, 培育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文化,激发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基地, 开发创新能力; 开展创新竞赛, 磨练创新能力; 科研促进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二、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一) 科学定位, 确立立足基层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校(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以下同)办学条件和比较优势、用人单位和社会需要, 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 立足龙江, 面向基层, 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有一定工程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 有突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创新能力, 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 工经管知识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基础+ 前沿以及工经管融合的知识体系, 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将课程体系纵向分成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术基础、专业技能基础以及新技术前沿; 横向分成自然科学知识、技术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工程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

在保证系统性的基础上, 突出基础+ 前沿以及工经管知识融合; 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在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基础培养创新能力; 突出学生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激励创新能力的提高   民办普通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在这里,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

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借助一个建立在广泛支持和参与基础上的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等。

借助一个完整的能力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既能保证现有评价办法下,创新人才和成果的脱颖而出,又更强调了对培养和普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施监控。

通过参与和实现科技创新,大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

(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保障创新教育的持续性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

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勇于开拓。

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

通过组织分级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

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并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之中。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首先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及其能力为前提。

高职院校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舆论宣传,创造出人人想创新,比学竞争、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志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意义与途径.《教育与职业》2012年23期.   [2]李金华.创新的内涵特点及其实现条件《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03.   作者简介:郝雪,女,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一二五”高的教育科研课题(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4Q164 )“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最新研究成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