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传承_传承与建立

编辑虽是“为他人作嫁衣”,却通过图书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建构。

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强调编辑文化使命尤其必要。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经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

出版业及其产品书写着人民的良知,民族的精神,乃至国家的未来。

编辑,正是“精神财富的摆渡者和集藏者”。

选择以编辑为职业,是一种文化选择。

这就决定了编辑人生的意境将随着对智慧的追寻而丰富,随着对思想的探索而深远。

需要指出的是,编辑承担着双重身份。

著名编辑格罗斯在半个世纪以来最权威的编辑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里提出,编辑“在面对作者的时候代表出版社,在面对出版社的时候又代表作者”,这意味着编辑既要具备市场意识和经营头脑,也要拥有文化品格与精神追求。

编辑这一职业阶层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是文化商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媒介,在文化传承上拥有自身的话语权力。

因为肩负文化选择、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等职能,因为沟通着人与人的灵魂,编辑虽是“为他人作嫁衣”,却通过图书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建构。

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强调编辑文化使命尤其必要。

引进图书编辑,因为所编辑出版图书的特殊性,面临着另一种文化,要做另一种加工,相较而言,对编辑使命感和文化素养的要求更为严苛。

事实上,现在的引进图书市场已经存在不少问题,就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足以引起我们的忧虑和警惕。

传承,从使命感出发      引进图书被译介到国内,其进步意义在于传承和积累优秀的异质文化

引进图书出版现状看,出版者和编辑责任感被漠视,原创力在丧失,这是他们自身的困境,更是书业的困境。

以世界文学名著出版为例。

传人类文明之薪火的世界文学名著,始终是市场和读者需要的常销书,既有助于出版社树立品牌,也带来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因此成为众多文艺类出版社的出版重点。

在上世纪后半叶,只有几家较为知名的出版社在做世界文学名著系列,获得较好口碑,但到了新世纪,名著出版陡然泛滥,形成无序竞争:不仅文艺类出版社在出版外国名著,古籍类和其他专业出版社也争相推出新的名著系列;不仅出版社在推出名著,民营出版者早已大量介入这一领域,且因成本相对低廉、机制相对灵活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不仅有名著的正规译本,也有四处抄袭改编而成的拼贴本;不仅有自全本翻译而来的版本,而且有针对青少年或是其他读者群的名目繁多的改写本。

名著出版中锁定细分市场而推出不同层次的版本,或者在前辈译本的基础上进行重译以不断完善,对于文明的传承本身都善莫大焉,但是现在的名著出版,已经越来越讲求速度而不是品质,越来越追求利益而不是责任,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和不理性。

由于图书选题竞争而带来的价格竞争和折扣竞争,已然影响到书业的正常发展;低水准的重复出版,对于读者尤其是名著的阅读主体――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则是无形而巨大的。

名著真的已经成为我们唯一的稻草了吗?名著是商品,更是文化

名著出版的混乱及不可控状态,有政策和体制机制的原因,也有出版社和编辑自身的原因。

在充分开掘名著市场的同时,图书管理部门需要奖优罚劣以规范相关市场,出版者和编辑更应当秉承文化人的使命而有所为,真正为积累和传承人类文明付出一己之力。

与古典名著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当代经典的出版

古典名著因为代代流传而容易为读者接受,20世纪经典作品里的西方现代审美意识,则令中国读者相对陌生,阅读时有相当的隔阂,在被接受上有先天劣势。

1990年代初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出版成本上升,许多出版社又因此退出现当代名著出版

严格的出版准入制度,还使得国有出版者并未经受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磨炼,操作有畅销潜力的商业图书时尚有可为,但面对灵活的民营出版已是捉襟见肘,在运作相对艰涩的现当代名著时更是力不从心。

从至今出版现当代名著来看,出版者多有努力,试图通过出版现当代系列,进行现当代名著导读,乃至创办文学奖的方式,向中国读者推介世界文学史上新的杰作。

然而,让我们不安的是,这些努力并没有达到期待中的效果。

不仅那些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作品仍然很难为读者所认识,而且,出版社几乎不可能通过出版这样的作品获得利润,更有甚者,现当代名著成为退货的主力和压库品种。

只有少数图书,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因影视助势,才成功地突破小众的象牙塔,取得令人瞩目的市场成绩。

现当代名著出版带给出版者的困惑太多,以致原先勇于涉足的出版者,有不少悄然离开这一领域。

古典名著不断重复出版,而现当代名著的声音日益式微,出版者的原创力甚为贫弱。

虽然国内读者,特别是作家、学者和高端读者现当代名著有需求,这个丰厚的文学宝库却不能以有效的方式到达读者

事实上,出版事业和社会状态紧密相关:社会进步给予出版业阔大的发展空间,出版业也要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得到宽广的未来。

外部环境固然如此,编辑能做什么,又该做什么?编辑出版者惟有坚持,才能为社会留下文明的成果。

出版人的坚持,源于对社会进步的理智与情感。

陆费逵1915年请梁启超主编《大中华》时说,“期于杂志世界放一异彩,即使直接无盈利,然精神上之利益实无穷也。

”内敛和温文之下,是令人震动的价值观与胸襟。

我们曾经有过一个文化的时代,出版社、编辑、作者、读者之间以比当下更加纯粹的人文关系相沟通。

图书销行甚广,学术富于创造。

然而中国出版走上了迅速和过于商业化的轨道,出版失去了文化的情味,变成数据和报表。

美国有影响的出版人,前兰登书屋编辑主任,“按需出版”的创始人杰森・爱泼斯坦说,“我从一开始就明白出版业的两个真相:第一个真相是,出版业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至少不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商业。

如果你的目标是发财,你应该去华尔街碰运气。

第二个真相是,出版是一个需要敬业精神的职业,或者说,出版家是世俗的神父和牧师,是人类记忆的守护神。

”也许只有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的坚持,坚持译介真正的经典,哪怕它们暂时不为人熟知;坚持创新思路和方式,让新名著渐渐走向受过更好教育的一代读者:如此,方能最终实现传播世界优秀文化的使命。

这一光荣与荆棘之路,体现了编辑这一职业的操守和价值。

建立,自品质到路径      做引进图书,是出版者和编辑凭借眼界和素养,以异质文化为基础,建立国人需要的新文化的过程。

引进图书的思想文化客观上造就了中国读者的接受障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也会导致相当程度的误解乃至隔膜。

例如,文学图书因为翻译而难以传 达原文的风格韵味,学术著作因为翻译而造成硬伤和错误,译文质量是长期以来读者深有怨怼的问题。

上个世纪初到七八十年代的翻译大家,中西文根底深厚,曾为翻译“一名之立,旬月踯躅”,这种精诚敬业的传统风范在今天译界已是鲜见。

不管是导师找学生代为翻译,还是将他人译作随意改动剪贴,所违背的都是翻译者的职业精神。

一方面,译者由翻译家落到翻译匠,另一方面,出版者的专业精神也在消减。

如人文社科图书翻译出版,不仅需要对语言和翻译常识的掌握,更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否则,学术著作中新的思想文化因素就不容易得到准确的传达。

现在,相当多人文社科图书编辑出版者并没有必需的资质。

再者,无论是从现行学术评价体系还是从社会文化来看,译著和翻译者都普遍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

翻译稿酬可略见一斑。

现有翻译稿酬标准和出版社的成本及书价密切相关,而翻译图书编辑和印装费用居高不下,宣传成本也在与日俱增;随着版权竞争的日趋白热化,版权费用更是难以控制。

出于对盈利空间的考量,很难短期内提高翻译稿酬水准。

比起其他同类劳动,翻译稿酬越来越显得微薄,即便是畅销书亦是如此,对译者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

翻译图书在现实社会既难成就功名,又没有很大收益,出版翻译图书寻找高质量译者委实艰难。

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说,亟待在翻译出版资质和准入制度,以及法律责罚和舆论监督制度方面拿出有力度的举措。

出版社的角度说,需要真正重视出版质量,将绩效考核等与图书质量真正挂钩。

从大学的角度说,需要改革学术评价体系。

编辑来说,作为文化的守望者,必须尽力维护图书质量,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内心对图书事业的坚守要求我们做出的每一本书都应在水准之上。

这就是,以稳定的心态,不片面追求速度,不过分迎合市场,每一环节都着眼于图书质量,无论是内容质量、装帧质量还是印刷质量。

当文明之火经过我们的手相传时,作为编辑怎能不怀着敬畏之心?   在提升图书品质的前提下,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不同,引进图书比原创图书更需要专业化的宣传营销方式,以向中国读者传达其精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窗口刚刚打开,大量国外作品,包括一些有“天书”之称的巨著都被积极译介,一时出现图书翻译出版的盛景。

到1990年代,随着版权购买,引进图书的热潮渐渐平息,曾一度门庭冷落。

一部分较有远见的出版者,在彼时以较低价格积累了大量著名引进图书的版权,遂在1990年代后期厚积薄发,翻译图书市场渐渐被几家出版社,几套大丛书稳定地瓜分。

新世纪这一领域的特征则是,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在寻找自身突破的过程中,对引进图书投以关注,少数几家社对翻译图书市场的垄断被逐渐打破。

版权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一路攀升。

现在,国内五百多家出版社,几乎全部在出版翻译图书

实际上,无论是大众图书还是专业图书,都已进入微利时代;尽管如此,各家出版者仍在找寻可能有的选题和机遇。

做畅销书存在偶然,引进图书的情形更是如此;然而几乎每一个出版者和编辑,都期待着发现偶然中的必然。

引进图书本土化的过程中,原先单一的宣传营销方式已经越来越丰富和立体。

从较早的书讯书评,到作家学者推荐,以及媒体专题、有奖征文、签售活动等等。

单从腰封来看,提及国外畅销榜排名,与国内同类书相比较,知名人士推荐,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过度宣传终于引来读者质疑。

近日某著名网站上名为“恨腰封”的小组因某著名博主的同名博文而迅速蹿红,成员激增,爱书人频频表达对种种夸张恶俗图书腰封的责备。

1990年代腰封从日本传入,在国外初见于精装书,为保护书皮封面之用,随后印上推介文字以充分利用,后来平装书加腰封渐成风尚。

在这个注意力匮乏的时代,腰封的利用当然具有现实意义,但极尽华丽浮夸反倒令人生厌。

国外图书在封底放有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媒体评论,也很少使用极端判断。

以具体特点来使读者充分认识图书的可取之处,而不仅仅停留于空泛词语形成的模糊印象,于读者出版社和编辑的印象是大有裨益的。

图书出版前,国外出版社也会印刷评论本给书评人进行较为严谨的评说,而国内出版的速度和粗糙,却催生了迅速得来的敷衍夸大的推介文字。

评论人的浮躁、译者的浮躁、编辑的浮躁和出版者的浮躁,共同造成了缺乏诚信的出版现象,把图书文化价值远远抛在后面。

也许从某种角度说,运作引进图书比运作原创图书情势更加复杂。

也正因为此,编辑的意义尤为重要。

编辑建立一种文化,需要耐心,持之以恒地培育翻译图书市场;需要诚实,尽量恰切地传达图书的内容价值;需要创造,审时度势地开展有效的宣传营销。

在这个领域,做精做深比做广做大更为重要。

只有真正将优秀文化的种子播在读者内心深处,才能激荡出心灵的回音;否则,即便是畅销与轰动,也难以在时间和历史的长河里沉下令人回味的底蕴。

格罗斯曾经这样表示对编辑这一职业的感念:“在历经了四十年的喜悦、满足、悲伤和挫折后,这份热爱迄今仍有增无减。

”珀金斯、张元济等编辑典范,早已在我们前面留下伟岸的遥遥背影,而对编辑文化使命的理解,正是我们向着他们前行的勇气之源。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