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城市化和保护耕地的矛盾近年来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文章分别利用回归分析协调指标浙江1978~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浙江城市化耕地资源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协调的一面,城市化的发展最终有利于保护耕地协调两者关系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坚持集约利用土地。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资源;“U型”曲线协调度      从一个农业省转变为工业大省,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城市化水平不到15%,而2005年已经达到56%。城市化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它使更多的民众得以共享现代文明,但城市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部分耕地资源,对于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粮食、生态安全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人均耕地仅0.04公顷的浙江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市化水平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两者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实现浙江城市化耕地资源的协调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城市化的定义及其水平测度      研究城市化水平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首先应该界定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不同的学科和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处理问题角度的不同对其内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志》对城市化的定义较为清晰精炼,即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通常有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单一指标法是通过某一最具本质意义的、且便于统计分析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目前常用的指标有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指标、城市用地比重指标等。复合指标法则考虑到城市化内涵的丰富性,其指标设计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人口性质的变化,还体现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城市化水平并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在我国城镇人口定义发生多次变动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计算成了一个人为制造的难以逾越的障碍。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同时考虑到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采用单一指标法中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浙江城市化水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非农业人口没有包括正在或已经城市化的农村人口,所以据此计算出的城市化水平无疑是偏低的,但由于本文是在较长时期内研究城市化水平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因此这样处理应当   不会对分析和结论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浙江城市化水平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分析      图1是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6)得到的浙江省1978~2005年耕地面积城市化水平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市化水平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而耕地面积则在波动中不断下降,近年来趋于平稳。从总的趋势来看,二者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利用Eviews软件对两者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城市化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分析   首先,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浙江省1978~2005年的耕地面积(L)与城市化水平(X)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模型通过F检验和t检验,表明方程是显著的,耕地面积城市化之间是反向变化关系,但决定系数不够大,说明模型不够合理,城市化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应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工业先行国家的经验表明,农地非农转移速度在工业化前期较缓,但在快速发展时期有所加剧,而到了工业化后期则又渐趋缓;与农地变化相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用地增加呈现出类似的由缓到快再转缓的总体态势。这一规律体现在耕地变化数量上,表现为耕地减少数量在工业化前期出现激增,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而在工业化后期,耕地减少数量相对变缓,减少幅度逐渐变小。这个规律又被称作“倒U型”曲线规律,在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均得到了体现,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里这种特征尤为明显。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而且浙江也是个人口密度很大的省份,那么,在浙江城市化耕地面积之间是否也存在类似规律呢?基于这种思路,用二项式回归模型对相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仍然通过,而决定系数和修正的决定系数均变大了,说明此模型比线性回归模型更为贴近实际。这也就证明了浙江城市化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存在一种近似“U型”曲线的关系,而浙江前一时期一直处于“U型”曲线的左半部,目前正在接近曲线的底部。   (二)城市化耕地资源的协调分析   上面的分析已经证明,浙江城市化耕地资源总体上呈反向变化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确实存在着内在的矛盾,那么,它们之间是否也有统一或者协调的一面呢?事实上,上文两个回归模型在拟合程度上的不同结果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下面借助前人提出的协调指标对此进一步加以证实。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