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医辨象辨证与中医六经辨证

【摘要】 六经辨证起于《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之渊薮。“四象医学”的辨象论治是在《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四元构造论”和“人类中心论”,为韩医学之核心。二者理论基础均为个体化论治,这正是东方医学的核心所在。辨象辨证均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比较其异同,取长补短,有助于中韩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 辨象辨证六经辨证;《伤寒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关于辨证论治的专著,它通过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方剂内容,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韩医是有独特理论和丰富临证经验的医学,其理论基础是“四象医学”[1]。“四象医学”是韩国医学家李济马先生于1894年著述的《东医寿世保元》这部专著中的一部分,是论述体质学说的专论,包括四象整体观、阴阳论、四行论、脏腑论、病理学、临床学、预防学等内容。辨证辨象均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就二者做简单的比较,权作笔者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点滴体会。

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特色。

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之名,只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之名。六经辨证是后世形成的概念,六经辨证不仅仅是一种辨证方法,而是一个包括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等在内的综合性的辨证论治体系[2]。这个体系综合了邪正阴阳、表里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等内容,一直对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六经辨证必须落实到脏腑,才能在治疗上有明确的立法、处方和用药。例如麻黄汤宣肺平喘,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理中汤温运脾阳,真武汤温肾阳利水,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可见,六经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病理,邪正的消退和脏腑、经络定位为基础的,六经辨证如果游离于脏腑辨证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所适从。当然,六经辨证并不等同于脏腑辨证,而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六经辨证更注重疾病的传变规律和预后,反映疾病变化的动态过程[3]。六经辨证体系认为,六经的病证是处于动态之中的,是不断演变的,这一演变可以按循经传变,如经典的循着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传变,也可有越经传变,如太阳病直接传入三阴,或者表邪不经太阳直中三阴,或者由表里经传变等形式。即使在施治的过程中也强调动态观察病变的传变趋向,治法应随之改变。

伤寒论六经辨证形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主要用盂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的外感病。但由于外感病的发病及传变并非单一不变,与其他杂病常相并发生,故《伤寒论》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杂病的治疗,其应适用于外感病及杂病[4]。所以对六经辨证来说,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其病因病机。对经方的运用,尤其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更不应求症状之全,只要病因病机相符,用之有道,就可使用。

另一方面,六经辨证方法应包括其他各种辨证方法。《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为纲,但六经辨证必须与其他诸辨证方法结合才能完成和体现出来;而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皆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渊薮。因此说,《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既可以运用于外感病又可以运用于杂病辨证体系,是包括了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