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评析及启示

[摘要]认为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建立在实施标准的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其分别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综合研究、管理和发展角度以及服务质量、终端用户三个角度展开,这对我国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并重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绩效评估 信息资源共享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早于我国。

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系统内确立和实施统一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之后,这一研究热点逐渐分化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图书馆两个方向的研究,前者是以图书馆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对象,旨在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体系;后者主要集中于数字资源的利用绩效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估

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使用及服务评价”、“数字信息资源及服务统计绩效评价”的探讨,可帮助图书馆确定在馆藏体系变化和图书馆转型中的具体目标,这些都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时期,伴随着由欧盟支持的跨国图书馆合作不断发展以及各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发,地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日趋强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益也随之显现出来。

尤其是LibQUAL+TM和E—Metrics等图书馆绩效评估数字资源利用绩效评估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进行资源利用和服务质量的标准量化评估

统一标准的实施为图书馆进行利用和服务的比较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也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践提供了必要准备,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具备了“实用主义”的砝码。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规模虽然远不及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现为研究者较为集中、研究成果少的特点,但仍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代表性的研究角度:      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综合研究      该角度研究开展得最早也最为广泛,相关的研究项目的开展和会议研讨所制定的评估指标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国外早期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中,1996年McClure和Lopata的“Assess—ingtheacademicnetworkedenvironment:strategiesandoptions”可谓是“开山之作”。

该指南分四个部分,系统地论证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的基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的指导方针及建议;从用户、成本、网络传递、利用、服务和支撑6个关键评估要素人手,设计绩效评估体系。

该文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框架,将系统绩效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实际结合起来,进而提出评估的重点;将建立绩效评估策略和机制放在关键的位置上,强调多方配合去构建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模式。

然而,受到时间的局限,它针对的是以传统图书馆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所提出的绩效评估指标有待更新。

1999年8月,“图书馆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第三届诺森比亚国际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围绕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指标设计、绩效评估的具体操作及实现等问题展开的。

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资助的Na—tionalDataCollectionModelsforPublicLibraryNetworkStatisticsandPerformanceMeasures和加拿大的“APLEN绩效评估战略”都是围绕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统计数据和指标体系,通过绩效评估统一数据的采集,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

经项目的实施发现,公共图书馆、联盟和国家图书馆机构都可以实现统一数据的采集,在变化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统计指标还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整,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机构负责成员的合作和绩效评估的数据收集工作,这对绩效评估试验、推广和发展必要的。

APLEN开发了一套绩效评估指标(核心指标、选择性指标)和质量标准,基于此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随后也公布了大学研究图书馆网络统计绩效评估数据采集指南。

这个指南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视角,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叙述了图书馆利用和用户状况,帮助成员图书馆识别和选择数字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的统计及测量指标,规范了统计评估的范畴及过程,提高了对统计和测评收集、分析、报告等数据的关注程度。

这些国外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强调建立统一评估标准使绩效评估具备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绩效评估指标可定量描述并易于采集和分析,但因受到统计指标的约束,很难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整体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更适用于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之间和成员内的横向比较评估

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管理和发展角度研究      该角度主要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如何利用绩效评估推动自身的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

在借鉴管理学中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该角度强调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发展出发,关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进行科学的探讨。

在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认识上,Malviya和Kumar在对图书馆网络和联盟管理技术的探讨中特别指出,利用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能有效地提高成员参与图书馆网络和联盟活动的效果,从而可提高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这也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和模型应用方面,Bundy和Amey建议利用成功关键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进行绩效评估,采用持续的自我评估和周期性的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措施,将会降低成员的抵制,强化成员之间的协作。

Ching等结合台湾电子图书馆网(TEBNET)的实践,利用所设计的PA—TOP模型(Philosophy,Assumptions,TheoryofOrganising和Practices),判断系统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效果,并利用绩效评估引导系统的战略转变,对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协调,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

2007年,Kettunen开创性地应用平衡记分卡方法,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数字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出发,设计了成员、财务、内部流程和学习相互关联的四个维度的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估模型,在绩效评估与战略实现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关联。

角度研究遵循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绩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到利用系统成功因素的绩效分析,最后到利用相关绩效评估理论方法模型设计以系统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估

打破了绩效标准限定于可统计分析的指标评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战略导向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思路得以逐渐确立——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提高,才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