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课中如何“备预习”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师“备好学生预习”,把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的起点,真正把握学生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进而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预设的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以学定教”,使课堂走向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为什么要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新授课知识,简言之就是预先自学。

首先,预习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需要。语文课程的“生活化、工具性”是孩子们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由此,预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更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手段。

其次,预习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通过预习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产生共鸣与争议,促进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点、疑惑点”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了学生课堂的效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省时高效,形成真正的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二、目前学生预习的状况分析。

2013年,在正式进入课改之前,我们以小学语文2—5年级预习中的“读文”为例做了这样一个调查问卷:提出5个问题,让老师们根据班级孩子的预习情况真实填写,统计数据如下:

对以上数据分析发现:1.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老师要求读文的遍数;还有近一半没有达到读书遍数要求的学生里有可能一遍都没读;2.自主读文学生从三年级起,随着年级的升高,人数不仅没有提升,还在逐年下降,其深层的因素很可能是学生预习教师的教学脱节。在与教师探讨此类问题时发现:教师布置预习的内容还不够明确,尽管布置了读三遍或五遍课文,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算读得好,学生不清楚;缺乏预习读文指导和训练;更重要的是没有给学生展示和评价预习的机会。3.教师布置读文预习让家长签字成了惯例,教师旨在把落实“一对一”的有效读文托付给家长,由家长指导或监督孩子达到预习读文要求,实际的情况是一半家长的数量都达不到,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陪孩子一起读文会越来越少。即使有近40%的家长能每天坚持陪读,他们也不能明确预习读文的要求。实际情况往往是听完孩子读的遍数,签上字,给老师和孩子完成了任务。另外每班还有十几名学生根本就不预习读文。综上分析,仅语文预习读文”一项,学生的表现就参差不齐,所以,“预习读文”环节,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不能没有;有,在课堂上如何发挥作用?良莠不齐的知识基础如何应对?我们要解决的两个关键点是:一是加强学生预习内容与方法的指导,尽量缩小预习带来的差距;二是让课堂成为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点和延伸点。期间必然经历的是“教师备课中如何备好预习”的内容以及对学生预习内容与方法的指导

三、教师备好预习的策略探寻。

(一)加强学生预习内容与方法的指导

1.提出明确的预习内容及要求。

预习的内容和要求是同时生成的,要具体,可操作,可检测。低年级的预习与中高年级的不同,例如低年级的预习:(1)预习“生字词”做到三读一说一查一写:一读,边读课文边圈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并给生字注音;二读,读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及句子;三读,读生字表中的生字;一说,说一说自己的记生字方法;一写,难写易错的字,写一写;一查,多音字、形近字,查一查,再组成词语。(2)预习读文的方法:轻声读,不丢字、不添字、不读错字,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小声读,读通句子,读出标点符号的停顿;大声读,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到了中年级,进一步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 如:会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精彩的语段下面画波浪线,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想法,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高年级的时候,形成了预习篇, 学生可以互查互助。

2.明确预习训练的步骤。

预习有法,训练更应得法,新学年开始,教师要先上语文预习课,手把手地教孩子预习的步骤。例如:在二年级《玲玲的画》一课的预习时,教师课堂教给孩子的方法是:第一步,读文画一画,(把课文读两遍,第一遍小声读,不认识的字圈起来,标拼音);第二遍大声读,正确、通顺,不通顺的语句反复读。第二步,读文标一标(小声读,边读边用数字给自然段标出序号)。第三步,读文说一说从文中找出生字说说记字的方法,说说文中新词的意思。第四步,读文写一写。

教师按照这些步骤,选择几篇课例,利用几节预习课反复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逐步掌握预习方法,形成初步独立预习的能力,教师逐渐放手,并在此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激励、评价活动,把学生预习能力扎扎实实、一步步落实好。

(二)教师备课中“备学生预习”的方法。

据了解,教师预习更大的困惑是:学生预习因为是自主的,是在没有教师监管下的学习,每个学生学得程度参差不齐,备课中如何基于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有效备课,同时也反衬出教师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学”的问题。我们将解决的问题聚焦于“学生教师”“备课课堂”有效链接上。

1.首先提出教师备课中“双位解读教材”的要求。

“双位研读教材”——要求教师备课时既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又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解读教材。与传统备课重要的区别就是把“备学生”作为关键点提出来,例如:过去备“生字词”部分,易讀错写错的生字、词,是结合“教材、教参”,教师圈画好;课上,由教师领着孩子们读写,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一刀切,所以,教师备课根据的是“教材和自己的需要”;而双位解读教材,首先,需要教师先考虑的是学生的需要,通过预习,哪些字词学生易读错写错;这样的字词要设置怎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会或会学?谈到读文,更是叫人瞠目:学生预习课文要读“3—5”遍,教师备课时却很少认真地读读课文。如果教师都不能把要教的课文读好,像学生一样读几遍,怎么能体会学生读书时的感受?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像学生一样把预习的内容做一遍,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学习过程,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及问题所在。其次,教师从“教”的角度,研究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重、难点”问题在哪?这样的重、难点问题学生能怎么学,教师要怎么教?真正把学生预习置身于备课时的首位,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2.让课堂成为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点和延伸点。

學生的预习是要走进课堂的,课堂也应该为学生搭建展示自主学习的平台。于是,我们在语文的第一课时教学时,进行“三平台”创设——即创设“字、词、句”学习、交流的平台;创设“读书互动”的平台;创设“分享自我见解”的平台。

(1)“字、词、句”交流的平台:①先将学生在家预习字词内容拿到同桌交流,互查互纠,发现问题组内收集。期间,所有孩子参与其中,互相做“小老师”,真正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强化“自主、自信”的意识培养。②教师参与小组交流或巡视发现易错的字音、字形,提炼出来,作为教学指导的重点。③展示预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分享”,此时,教师基于学生“学”的基础,有的放矢,丰厚“教”的内容,有重点的指导读、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以课堂学生的真实需要促动教师要“备学生预习”。

(2)创设“读书互动”的平台:过去的语文课堂,谈到读文,无非是孩子们“自读”了一两遍就到了“理解课文”环节,而且“指名读”充满整个课堂,几个或十几个孩子成为读书的“佼佼者”,其他学生长期充当了“听客”和“看客”。令人担忧的课堂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应为每个孩子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机会至关重要。于是,基于学生预习我们提出了创设“读书互动”的平台。①教师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读文要求后同桌交换书,读文。②交流读文的过程:一个学生读文,另一个学生读文要求在书上做标记:例如,“添字、漏字、读错的字画圈,标上拼音”作为提醒;读不同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提醒同学再读几遍。教师参与活动,并随机激励评价,将“最佳互助小组”写在黑板上——这样的同伴互助读书方式不仅有效解决在家预习无人指导、帮助的问题,而且由“个别读”到“全员阅读”,每个孩子都得到至少一次“指导和帮助”或“被指导、帮助”的机会。③交流、分享学生读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并再次大声自读一遍。④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精彩段落开展竞赛朗读,在此突出朗读的语感体验,也是教师备课的重点。例如:五年级的《童年的发现》一课,备课中,教师设计三个环节体悟语感:第一环节,创设穿越时空,走进作者当时的课堂,让学生入情入境尝试情境朗读;第二环节,角色体验,解决学生读出老师语气的问题,这是语感朗读指导的难点,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朗读体验、评价,同时教师做好范读的准备;第三环节,角色转换,由原来的“一人读一个角色”到“一人读不同角色”。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不同角色特点,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表现,从而提升了学生感受语感的能力和技巧。课堂点点滴滴的训练,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学生预习的愿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师“备好学生预习”,把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的起点,真正把握学生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进而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预设的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以学定教”,使课堂走向高效。

(编辑:龙贤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