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在丝路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文化开发研究

[摘要]本文以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境内的唐代边塞诗为着眼点,从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几方面论述其在丝路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宝贵的文学遗产,边塞诗甘肃历史文化的一个亮点,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文化品牌之一,具有巨大的文化产业开发空间和潜力,对展示西部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边塞诗陇右文化丝路文学文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42—06。

边塞诗在汉魏六朝时已萌芽,到盛唐时形成流派。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其中歌咏西北边塞的约占1500首,而涉及古代甘肃的分量则是最大的。唐王朝以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营陇右,为文士远赴河陇提供了机会,也使更多的文人心驰神往于这方热土而竞相咏歌,他们创作出一大批风格刚健清新、思想价值极高的边塞诗,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唐分全国为十道,西北为陇右道,辖地极广,其中除北庭、安西二都护府在今新疆东境,陇右节度驻地的鄯州位今甘青毗邻的乐都外,余下的著名州郡都分布在今甘肃境内,今人因此多以陇右或河陇泛指今甘肃省。西北边塞诗在中国多元化的地域文化中具有自己鲜明的色彩和品格,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博大精深的,可以说,西北边塞诗陇右独特的自然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和文化地理共同作用的硕果。尤其是唐代边塞诗集中、大量、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歌咏了陇右的历史生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唐代300年盛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本文以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境内的唐代边塞诗为着眼点,从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几方面论述其在丝路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化开发的重大意义。

一、边塞诗丝路文学中的地位。

(一)对雄浑豪壮的征夫的歌咏。

1.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

边塞诗与其他题材的诗歌不同,由于涉及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涉及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所以爱国主义便成为它的主基调,这种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在唐代边塞诗中得到了最集中、最鲜明的反映。这种高昂的爱国精神,无疑是唐代国力强盛与疆土意识强化的产物,是举国上下、全民族关怀祖国统一和兴旺的心理情感的反映。为国立功,奋战疆场,成为边塞诗中激越热烈的主旋律。边塞诗刻画了一大批边城将士从军陇上、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和誓死报国的崇高精神,这些诗写景与议论相结合,起调高昂,痛快豪壮,境界壮丽,读来令人振奋,催人向上。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李益《边思》)、“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在唐代边塞诗中,像这类颂扬战争中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一种对国家强盛的自信和期望,以武止戈的追求和向往,而丝毫没有黩武嗜战、奴役异族邻国的野心。正是它开启了唐代边塞诗进步的传统,成为一代边塞诗的主流。”?譹?訛。

2.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边塞诗为乐府民歌与建安诗风的发扬蹈厉,激励建功沙场,为国效力,表达出万死不辞、耿介慷慨的英雄主义气概。这种英雄气概将游侠的重气然诺、私剑报仇精神上升到慷慨为国捐躯的高尚节操,它充满着对人的力量的歌颂与自信,充满着对时代天下的关怀与责任,是一首首浑厚有力的英雄颂歌,这些诗具有昂扬的气势、绚丽的辞彩、高亢的声调、顿挫的音情和强烈的感情冲击力,成为边塞诗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王维《出塞作》)、“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大唐帝国的开拓政策,激励人们向上的斗志和献身精神,形成了边塞诗英雄主义的主调,也是积极入世、自我奋斗和功业之心的盛唐时代的最强音。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唐代作家们以对个体的充分肯定,进而追求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和谐作为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而进行纵情的讴歌或痛苦的倾诉……恰恰是对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的肯定,是历史上空前完美的人生观的体现。”?譺?訛。

(二)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多维度体验。

1.多侧面的战争场景描写

边塞诗通过对激烈征战的描写,勾画出烽火连天的广阔陇右的时代场景,反映出将士从军陇上的壮烈情怀。王维《燕支行》以炽热的感情描写了一场战争的胜利,高昂的调子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以雪山孤城、大漠红旗为背景,描写了唐军前后齐出、夜战歼敌的过程,颂扬了唐军所向无敌的声威:“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李白《从军行》刻画了一位身先士卒率领残兵冲出重围的将军形象,其英风豪气,直扑人面:“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王维《陇西行》描写了边防飞马报警的情形,全诗简洁明快,一气呵成,充溢着紧张的战斗气氛:“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无名氏《水调歌》描写了黄昏时戍兵整装待发,即将投入战斗的场面,显现陇上辽阔荒远的博大之景:“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描写了唐军与吐蕃频繁交战的荒凉战场,边塞景象雄浑阔远,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