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

摘 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开始高度关注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实践表明,主导产业以其核心作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强大动力,也是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如何科学选择、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经济理论研究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产业选择      1 主导产业的界定      1.1 主导产业的涵义   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技术进步能力,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代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或趋势的产业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是支柱产业

所谓支柱产业,根据罗斯托的理论,解释为: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吸收运用新技术快,处于供求关系中心;且规模大,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生产率高,附加价值大,是该时期国民收入增加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支撑者。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能使产业结构高级化;支柱产业则仅体现了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而对其他产业增长并无直接影响,且一般不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两者的联系是,现有的主导产业有些具有支柱产业的属性,并很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也可以说,某些主导产业即是支柱产业,或者是潜在的支柱产业

1.2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目前流行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有“比较优势理论”和“扶植幼小产业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发挥地区优势,把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它强调主导产业优势性和地域性。

“扶植幼小产业理论”认为落后地区应当扶植发展目前还不是优势产业,但从发展眼光看可能转化为优势的幼小产业,强调产业发展优势

尽管这两种理论对地区产业政策制定、主导产业选择均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仅依靠某一理论选择主导产业难免存在缺陷。

因此,在实践中,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并综合考虑主导产业特性、区域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建立选择指标体系,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

1.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

只有选择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有可能使区域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是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主导产业必须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产业科技含量大、技术进步速度快、技术要素较为密集的产业,使其在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水平,以便在区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是产业链的长短和关联效应的大小。

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产业链的长短和产业关联度的高低。

四是产业贡献率和增长后劲。

主导产业选择还要认真考虑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小和增长的后劲,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尽管目前还比较弱小的产业的扶持。

2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与评价      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既可以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长期从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聂华林教授在其主编并于2006年5月出版的《区域发展战略学》中,针对主导产业选择指出:“基于主导产业的特点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可以从比较优势度、市场竞争力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这三方面着手进行选择,并附之以相应的指标做定量评价。

”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必须具有比较高的比较优势度、高市场扩张能力和高产业关联度。

现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对几种主要指标分析评价、选择如下 :   2.1 比较优势度   (1)生产上的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与县域及省、市域规模以上工业的该项指标分别进行比较,来反映该县主导产业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度。

(2)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度 运用主导产业的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入库税金四项指标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来分别反映主导产业对当地工业经济的总量、收入、盈利水平、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贡献。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