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人慈善组织的主要功能及其对中国慈善组织的启示

摘要: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归纳了其五个主要功能:扩大宗教慈善文化的社会影响;积极融入泰国社会;凝聚族群社会和扩大社会网络;畅新社会改革,追求先进;与“文化原乡”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推动中泰一家亲。同时从报德堂的案例,提出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的四个建议。

关键词:

慈善组织泰国华人华侨报德善堂

中图分类号:C913;D63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4)03—0023—08。

一。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44这种社会关系是利益的集合,“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体的和纯粹利己的——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使人类彼此隔绝,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1]24不妨将利益关系借以承载和表现的方式称为组织,如,宗教组织、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家庭组织、教育组织慈善组织等;“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可见人类生存实践的展开需联合自己的力量及依赖力量的联系方式,即组织。不同的组织,因人生存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综合因素而呈现多样性。

海外华人慈善组织内蕴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传统,其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法则是天然情感和宗法血缘关系,这种人情式的交往模式作为传统文化的遗产至今还强有力地影响着海内外华人的。

交往行动,并由此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发展。“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海外华侨华人异乡生存的艰辛,同时也表明情感因素和人情关系在华人生存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家庭是血缘、生活及情感缠织起来的蜘蛛网[2]102,在中国传统宗法制社会中,家族、乡族内往往有“恤患难”、“济贫穷”之类的规约,以求增强家族、乡族内部的团结,树立并增强对外界的威信。华人在移居海外时,大多将此类传统带到了移居地。在特殊的历史阶段身处异域,总觉得在当地根基不深,因此,无论是在殖民统治时期,或是在当地带有排他性的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无论是初抵异域一贫如洗之时,或是事业有成、腰缠万贯之际,那种贫富变幻无常、福祸瞬息可变的不安全感始终挥之不去。乡族内先发达者按惯例总是被荐为“乡贤”,既为“乡贤”,就有提携乡族中之后来者、援助乡族中之贫穷者的天然职责,当然,这也是历来为中华文化传统一再称道的美德。“乡贤们”自身往往十分心甘情愿地行此“善举”,一来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名声地位,有助于联络乡族群体;二来万一自己有朝一日遇到麻烦,也希望能同样得到他人的救援……从表面上看,在那些传统色彩浓郁的海外华人社团组织中,富有者方能为“首”,布衣百姓大多只是为“众’,地位依然不平等。然而,在按照一定的地缘、血缘关系组建起来的宗乡会馆内,无论是穷人或富人都对同一祖先顶礼膜拜,都在同一神灵牌位前称兄道弟,叙排辈份,握手言欢,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往往弥补了彼此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不平衡。而且,富有者在自己所属的一个、或若干个宗乡会馆内为自己的同宗、同乡或同胞捐出“善款”,实施“善举”(其内容从救生恤死到年节祭祖,从扶危济难到设立常年“奖、助学金”),一方面使受惠者感恩不尽,从而使该组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方面捐款者本人也在赞誉称谢声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贫富不均的阴影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在充满家族乡族人伦亲情的举措中淡化。“因此,扶危济贫、相互依存,迄今仍为海外华人组团结社的重要动因之一。”[3]136—137。

泰国作为曾经中国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有几百万的华人泰国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是否仍叫华人泰国华人的总数大致有多少,等等,这样的问题争论已久,参见:吴群,李有江.二战后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在泰国华人社会历史发展上,出于相互守望、共同进步等原因,泰国华人成立了众多的血缘性、地缘性、专业性的组织。通过这些组织,既可以清楚看到海外华人生存发展的共性,也可以看出出泰国华人生存适应的特征。

本文所指的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在泰国近现代华人慈善组织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向来为侨史研究工作者所关注。有关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从大峰祖师信仰方面研究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此类研究成果丰硕,如旅居泰国的历史学家林悟殊教授,历史地考察了大峰信仰的起源和传播及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中的大峰精神,其在《泰国大峰祖崇拜述略》论文中,对泰国大峰祖师崇拜的起源、发展模式和崇拜现状与前瞻等,做了详细的梳理和研究;而林教授的专著《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谢重光教授认为,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大量活生生的事实,和有充分说服力的分析,论证了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应有一个重要的地位。郭志超在《泰国报德善堂大峰祖师信仰和社会实践》中也说到,大峰祖师信仰仍是泰国善堂型制慈善事业的精神源泉。第二类,社团史、慈善团体中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有关的研究。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泰国最大的慈善团体,凡是关于泰国华人社团史及泰国慈善团体的研究均有提及,如张映秋的论文《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史略——兼论郑午楼的社会道德观》。第三类,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对我国慈善业的启示角度来研究。此类研究尚不多见但逐渐兴起,如程芬的论文《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对我国发展宗教慈善的启示》虽有涉猎,但对中国宗教慈善业的启发论述稍欠丰富和深入,仅从慈善组织自身和鼓励宗教机构参与慈善两方面提出建议,缺少从政府和社会等角度的深层次分析。

综上,就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启示等方面的研究,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本文拟采用较新的会馆资料,对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发展时期重新界定,并尝试归纳其五个主要的社会功能,提出对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的四个建议。

二。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其总部位于曼谷得胜县昭堪洛路三二六号,创立于佛历2453年(公元1910年)。它由早期的中国潮州移民所尊奉的宋大峰祖师庙,慢慢演变拓展而来,现在华侨报德善堂多元化发展,体系不断庞大,和当初仅仅是特定族群的宗教信仰与小范围社会人群间的物质相助,有天壤之别。从某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华侨报德善堂不仅是泰国华人慈善组织的代表,甚至堪称华人世界慈善事业的标志之一。华侨报德善堂除了有宋大峰祖师庙,以及华侨报德善堂本身,还包括华侨医院华侨医院华侨崇圣大学、华侨崇圣大学育社学院、泰国华文师范学院、曼谷无线电台、华侨报德善堂紧急救援队、华侨医院紧急救援队、华侨报德善堂龙山墓苑、华侨报德善堂崇庆皇上八秩圣寿公园等组织社团,有些看似业务区别很大,其实紧密相连,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华人慈善组织,影响着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由于它的历史悠久和作用特殊,以致“报德善堂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以单纯的‘收尸善堂’视之,因为许多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有灾必救,有难即恤的重要慈善机关,而且不分国籍,不分地域,不分宗教,不分阶层,一视同仁,其重大的贡献,有口皆碑,全泰男妇老幼,无不知道有个报德善堂,每当发生天灾人祸,必须立刻救援,几乎首先想起的就是报德善堂。此所以报德善堂泰国社会具有崇高地位,获得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凡要捐款做善事,救恤贫病和遭遇意外的不幸者,首先想到的也是报德善堂。”[4]102。

华侨报德善堂之创立,肇始于佛历2440年(公元1897年),出生于泰国的潮阳人马润,以其原籍和平乡有宋大峰祖师庙,为乡人所信仰,而旅泰潮阳同侨,崇敬大峰祖师,于是由和平乡恭请祖师“金身”来曼谷,以供信徒膜拜。当时还没有庙址,仅设于马润拥有的永顺昌镜庄楼上,后来香火日盛,善男信女,出入不便,于是盖了简易篷寮以作庙址,再后来数易地方,并设坛供奉。在佛历2453年(公元1910年),由潮籍侨民郑智勇、陈鹤珊、伍淼源等十二位先贤,依据其所经营的公司或社团,聚合泰国华侨,在今天的地址正式创建庙堂。此为报德善堂的开创建基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祖师庙,为早期侨民提供精神信仰家园,进行物质救济,为贫苦罹难者收殓等。这时期报德善堂限于物质条件,服务对象较为单一,无法扩大推行其慈善行为。

之后,华侨报德善堂进入改组扩大时期(1932年—1944年)。这时期的主要标志事件:(1)善堂改组成为公共慈善机构。1937年10月,报德善堂呈请泰国当局核准注册为慈善机构,变为泰国侨社有组织的合法社团。报德善堂的这次身份转换,让华人组织的自发性发生了质的变化,获得了法理性地位,为后来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创办华侨救护医院泰国知名侨领蚁光炎先生担任善堂董事长后,不遗余力地推进堂务改革,为协助侨社抵抗日本,发挥了重要作用。(3)二次大战期间的救济工作。1944年,盟军开展对轴心国的反攻,曼谷时遭空袭,报德善堂在董事长陈振敬的主持下,进一步发展救济事业,搬迁华侨医院,增开山庄坟场;当时,泰国中华总商会联合各侨团成立五队华侨救护队,报德善堂作为一支的重要力量,在救护工作中因杰出表现,获得泰国政府与社会的广泛褒扬,这是该堂发挥影响力、进入人们视野的初始。

其后,华侨报德善堂转入发展安定时期(1945年—1974年)。这时期的主要标志事件:(1)1946年6月3日,泰国八世皇阿喃他玛希隆与其弟(即泰国现任九世皇蒲密蓬)等皇室成员,获悉报德善堂对中泰社会有卓越贡献,在视察曼谷华人区时,特意亲临该堂及华侨医院,并御笔签名和恩赐御款。由于泰国皇室在泰国社会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这次善堂受皇室肯定,标志泰国社会已对其社会价值有了充分认可。(2)创立“赞助人股”,为该堂慈善基金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报德善堂为加强各界热心人士联系,促进堂务,使外界对其赞助工作得以支持与监督,于1960年特设赞助人股,后又于1965年扩大为“征求赞助人委员会”,自此征求赞助工作更见推广,征得人数和金额相应增加。这一制度的开创,相当重要,为报德善堂日后扩大服务范围、稳健持续发展、提升社会影响,提供了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下表为1978—1988年间,报德善堂获得泰国社会普通个人慈善捐款额。

安定时期至今,报德善堂处于追求发扬光大的阶段。主要标志事件有:(1)流动医疗队成立,华侨医院大厦落成。1976年,报德善堂成立“流动医疗队”,深入泰国内地各府,扩大服务范围;1979年5月8日,高达22层的华侨医院大厦落成揭幕,标志医院终于成为现代化的全科医院。(2)决定扩建华侨学院为一所包括理工学院、商学院、文学院等综合性大学,在1992年3月2日,泰国国家教育部批准泰国华侨学院升格为泰国华侨崇圣大学;该大学立志成为亚洲的“中国学”中心。[5]15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报德善堂顺应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继往开来,在坚持传统业务的同时,引入时代要素,成为多元特色、现代化的社会慈善组织

简观华侨报德善堂百年史,作为泰国极负盛名的华人社会慈善组织之一,其成立、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华人社会互助成熟的过程,是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也是当地社会认可华人社会组织,甚或是华社和泰国社会互为交融进化的历史。通过对报德善堂百年史的回顾,其主要功能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五点:

1.以宗教伦理的慈悲、博爱理念作为社团的建构、运行原则,扩大宗教慈善文化在华人社会和更广大范围的影响。据称,南洋华裔移民无论到什么地方,他们都没有忘记把故乡的神祗请来,并尽量建立和故乡相同的宗教和庙宇,而这也表明了一点,华人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如果不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便是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6]411—445报德善堂是由早期的中国潮州移民所尊奉的宋大峰祖师庙据说,宋大峰祖师是北宋年间人,进士出身,被授浙江绍兴县令,后弃官逃禅,然后入闽,再至潮阳。当时中国为多事之秋,祖师看到烽火过后,且洪水频发,瘟疫甚行,以致百姓遭殃,尸横遍地,于是募召乡民,施殓义葬荒尸,除此之外,还造桥筑路,扶危济贫,博施济众。祖师圆寂后,乡人感其事迹,建大峰祖师善堂以祭祀。演变来。从潮阳至泰国的乡人,接受了宋大峰祖师信仰的慈悲、博爱理念,其初到泰国的先民,常有生存危机,自发地互为关照。日后,他们便将这一理念作为宗亲、地缘组织的建构和运行原则,互相支援,以图发展壮大。在报德善堂的发展关键点上,领导层往往能从宋大峰祖师的慈悲、博爱理念中,获得“灵感”,从而能作出“卓越远见”。报德善堂已故董事长郑午楼先生,在华侨医院创立50周年纪念会上致辞时表示,“华侨医院报德善堂附设之大众医院……报德善堂改组,新董事会成立,认为‘救生’与‘恤死’,应相辅而行,藉以发扬大峰祖师行善的德意,所以创立华侨医院,并先办产科部……多年来,一再扩充,一再搬迁,最后才到了今天的现址,建起巍峨的二十二层大厦。”[7]146由于报德善堂践行宗教慈悲、博爱理念业绩斐然,泰僧王颂缘拍央讪旺特别赞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者必得善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报德善堂从事的一切善举,必将获得相应的福报。”[4]1。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