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校本科研“草根立场”的重申与坚持

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管理和体制,学校承担起教育教学研究的使命,校本科研活动便应运而生,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达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课”的目的。然而,目前中小学在校本科研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导致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被动应付的情况。为此本文重申与坚持校本科研的“草根立场”,提出若干草根策略,希望有助于校本科研的健康开展。

一、重申校本科研草根立场”的背景与意义。

(一)概念界定。

草根(grass 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后被引入社会学领域,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所谓“草根立场”在广义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另一种是和主流的或者说是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活动力量。而本文所提倡的草根研究是立足于草根阶层(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自于草根实践(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所做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即校本科研

校本科研是以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校本发展为根本目的所开展的教育研究,具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特征。其基本理念应为:学校校本科研的基础,校本科研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校本科研教师的权利和责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科研的直接目的。校本科研必须植根于教育教学实际,如校本教学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文化研究校本学生活动研究校本教师培训研究等。从对校本科研概念的梳理来看,校本科研本应“天然地”带有“草根性”,然而从当前中小学校本科研的实际情况看,强调草根立场,探索真正基于草根校本科研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前校本科研存在 “草根立场”的异化问题。

1.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严重脱轨。

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好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一方面,某些教育理论研究者关注抽象的概念演绎,忽视教育实践的积累;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要么模仿教育理论研究者做抽象空洞的理论研究,要么经验丰富、教训深刻却不会反思总结,无法提升。课程改革后,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育技术以及种种考核,使教师们承受很大压力。教书没有成就感的情绪蔓延,使教育管理者倍感为难。

2.形式主义成为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一些中小学对校本科研缺乏正确认识和切实把握,导致中小学教育科研出现了种种不良的现象:一是“空挂名现象”。一些学校找所谓名专家的科研课题挂靠,但并不能真正实施;二是“摆花瓶现象”。一些学校申报了很多课题,但因无从实施而搁置;三是“买科研现象”。一些学校急功近利,索性出钱找名专家包办科研。这种形式主义的校本科研成为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3.校本科研的形式与目的失却了草根本色。

在大力倡导“科研兴校”的背景下,不少学校开展的科研并没有让学校兴盛,教师也并没有成为研究者。教师感到教学思想与新课标不合而打算改变,却不能轻易改变;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去操作,却不容易轻易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打算用“研究”“反思”去寻求教学方式改变,却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些情况就是因为当前的校本科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了草根性而造成的后果。

二、校本科研草根立场”的真实内涵。

(一)立足于学生个性特长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根据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求教师必须突出个性化教育,研究每个学生的优势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教育,使其优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特长的良性发展。全面、健康、和谐、多元发展是中小学生发展的目标,中小学教育作为培养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基础阶段,应遵循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把每个学生培养得既全面发展又有特长,这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

(二)立足于提升教师个体核心竞争力与职业幸福感。

教师个体而言,都有自己教学方面相对的“强项”与“弱项”。如就课堂“功夫”而言,有的教师很会组织学生,课堂秩序井然有条;有的教师很会“煽情”,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饱满;有的教师擅长理性思维,常把学生带向智慧的王国;有的教师精于创设情境,学生在多样氛围中豁然开朗……正是教师的个性、学识素养和生命经历等因素的差异,才使教师教学各具特点。作为现代教师,最应该反思的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自己专注其中了吗?这些反思就是一种研究,立足于校本草根研究。当教师把职业当作事业来经营,就会自觉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去育人”。当教师既有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又有自己独特而令人羡慕的本领;既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能稳定自己的事业。这就是教师获得的职业幸福。

(三)立足于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学校来讲,包括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中小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人的发展的,如自我价值的实现,多元个性特长的发展,品质生活的要求等。教育的功能就是唤醒人的自觉,唤醒人对发展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能够终身发展的公民。所以,作为现代学校,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学校已经为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专长做了什么,还准备再做点什么。这就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我们所谓校本科研的着眼点。

三、“草根”视野下校本科研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校本科研应该基于学校中的问题,在研究解决或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来发展或寻求自身的强势方向,使教师掌握研究方法,养成研究习惯。笔者通过校本科研实践活动,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草根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一)围绕问题,形成阶梯式课题体系。

学校启动基于问题解决的草根课题研究,提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以研究的眼光和创新思路发现与解决在学校建设、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水平和科研的能力。课题项目均来源于全体教师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通过整理、归纳和提炼,形成学校草根课题研究课题框架体系(2+8+x),由形成型、完善型、破解型三种“问题”型课题组成。形成型是指办学过程中需要形成的制度和氛围,具有“从无到有”的过程;完善型是指目前已经形成了,随着学校发展逐步完善的课题;破解型是学校已经存在的,一直没有解决的“顽症”。“2+8+x”是指2个基于学校问题的省市立项课题、8个基于学校部门问题的校级课题、X个教师基于自身成长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课题。这些草根课题,对于学校发展、师生的成长、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迫切需要用研究的态度来探究原因、寻找对策、科学地解决。草根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形成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管理作风,有利于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以教研组为载体,展开校本研学。

学校确立以教研组教师成长的基本载体,真正挖掘教研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内涵,使教研组成为学校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学”导“研”行,重点围绕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教材与教法、考纲、命题、实践反思、个案分析、教学故事会等。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走进书店和阅览室,采用个人阅读,集体传阅、心得交流等方式,分享学习所思;充分利用学校FTP、QQ等平台,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各教研组组长负责规划组内教学研究机制,确立研究主题,研究活动,充分酝酿,重视过程,及时提炼。模式参照,学习经验,抓住某一个教育教学现象重点研究,提高学习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基于整合教师特长的教研组课题研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集体合作攻关来解决。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形成小课题,促使教师带着课题进课堂,真正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三)发挥特长,形成体现教师个性的课题

教师通过实践研究,发现专长(有专攻)并非高不可攀,它可以是学科教学方面,也可以是班主任工作方面,还可以是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方面;可以是活动策划、解题、教育技术、讲演、摄影、简笔画等某一个具体的方面;或某一方面(领域)的知识比较宽泛和扎实,有较高的教学效率;有较强的学习意识;有敏锐的观察力;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有较强的教学实施能力;有较强的听课评课能力;有较强的课程规划和实施能力等等。教师在反思自己教育教学成败时, 先分析自身教学技能结构, 哪几种技能比较强, 在今后的工作中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技能;哪几种技能相对较弱, 在今后的工作中该如何减小弱势技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草根课题研究内容的选择(选题)亦能体现教师对自身智能结构的反思,体现教师鲜明的个体色彩。我们从教师申报的课题中可以清晰地将教师分为知识结构宽泛型、专业技能深化型、技术应用创新型等类别。

(四)通过学术轮讲,彰显教师个性化专长。

为营造校园教育学术研究氛围,激发教师学术研究兴趣,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升教师学术研究水平,加强教师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推广,学校开设校园学术讲堂,推出校园学术轮讲制,倡导教师开设学术讲座。内容要求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学术研究提倡理论联系实践,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或介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或评析德育工作中的得失,或传播教育教学新理念,或分享新课程实践成果,或交流最擅长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其他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形式不拘,或研究所得,或思想感悟,或理论介绍,或观点分享,或案例分析,或教学尝试,或学术争鸣,或成果展示等。

(五)搭建平台,逐步形成校本科研的氛围。

学校以热衷于教育科研教师为骨干,形成校本科研的核心力量,带领全体教师进行研究工作。建立校本科研的管理和奖励制度,规范激励教师开展校本科研。开展师生阅读月与文化节等活动,引导教师在阅读中营造研学的氛围。建立校本电子科研中心,引导教师正确利用网络,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平等、互动、民主的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建立教育博客,记录教学生活、反思教学行为、交流教学心得、叙说教育故事。定期编撰校刊,设立“校本科研”专题,向教师介绍校本科研的方法、策略和动态,转载教研案例和学术名篇,刊载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承办各类教研与科研活动,推出有教育反思行动的教师,开设渗透草根意识的公开课和学术讲座,及时展示教师优秀的教科研成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曾指出:以校为本的科研,是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科研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重申草根视野与坚持草根立场能发挥教师主人翁精神,主动关注和解决学校的问题,将为学校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促进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