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一个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

论文关键词:产业创新经济效应利润动机制度支持扩散机制   论文摘要:在资本分析的逻辑下,产业创新,是指产业资本以企业技术革命为起点,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与演进,创造更大经济剩余的过程。

产业创新影响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动,扩大人类对自然力的使用,推动着分工深化与财富积累。

产业创新根本上受资本家利润动机的支配,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并通过企业间竞争效应和行业间关联效应完成其创新扩散。

产业创新(IndustrialInnovation)一词,可追溯到熊彼特创新理论[1]的产业突变(IndustrialMutation)一说,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

经过弗里曼[2]等人的研究,产业创新通常定义为,企业突破结构化的产业约束,通过技术、产品、市场的系统创新,实现产业结构提升或新产业创造[3]。

产业创新,搭建起企业创新到国家创新的桥梁,对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

技术经济学研究产业创新,往往从需求出发,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产业融合的产业演进分析。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资本论》论述,从剩余价值生产视角,对产业创新作一个资本逻辑的解释。

一、产业创新资本含义   马克思未提出产业创新的概念,但他对产业资本为追逐相对剩余价值,不断进行“生产方式变革”,以实现“产业部门的生产力提高”的系统论述,事实上提供了一种制度与技术相结合分析产业创新资本范式。

资本逻辑下,产业创新,实质上是产业资本技术革命为起点,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与演进,创造最大经济剩余的过程。

表现为四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产业创新产业资本为实现增殖,不断进行生产力革命以及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调整的社会生产方式演进过程。

马克思产业创新思想根植于资本增殖的分析逻辑。

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进行自我创新,激励和压迫着行业资本家整体创新,推动生产方式革新和经济形态演进。

马克思提出,以机器体系为标志的大工业出现,作为“对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消灭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4](P503)。

第二,产业创新是“科技发明—企业技术创新—部门生产创新产业革命—再创新……”链条的扩充式运转过程。

受利润动机驱使,个别企业引进新科技发明,改进生产手段和工艺,通过竞争合作以及产业关联,实现同行业及关联行业的生产方式创新,实现社会产业革命;同时又孕育新的科技发明元素,推动产业创新链的扩充式循环。

马克思的经济史视野中,产业创新基于新发明的商业应用,又不断创造着这一基点。

大工业最初的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积累于工场手工业;走锭精纺机、蒸汽机的发明家找到了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准备好的熟练机械工人,推动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发展起来的大工业借助生产机器,又排除了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生产,也为将来准备起新的科技革命起点[4](408—420)。

第三,产业创新产业资本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经济工业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过程。

资本技术构成是指从资本价值所包含的物质内容角度来分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对比关系。

资本技术构成,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与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变化。

马克思将某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构成,看成部门所有单个投入资本的加总平均[4](P672—673)。

产业资本技术构成实际也就是对产业技术水平的量化,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产业创新的绩效指标。

有效的产业创新,则意味着产业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这在本质上与经济工业化与产业体系现代化所要求的技术含量增进相一致。

第四,产业创新是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要素有效聚集,实现经济和谐运行和社会创新能力培育的过程。

产业创新所体现的经济资源配置和创新要素聚集功能,集中在技术创新的市场推进机制上。

第一个层次,市场外部竞争内部化,企业受利润机制影响,引入科技发明,促成要素创新性组合,或者主动退出市场,资源流出;第二层次,价值规律作为强制性规律,迫使企业采用新生产方式,推动创新产业内普及,创新要素产业内组合最优;第三,平均利润机制使得竞争扩大到部门间,创新产业间扩散,资源在整个社会经济体内优化配置[5]。

二、产业创新的经济效应   1.产业创新影响着商品的价值量变动   马克思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为,“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4](P52)。

企业技术创新决定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变动;而具社会化与普遍化特征的产业创新,则发挥科技的生产力效应,改变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及社会平均熟练程度,支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动,从而成为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马克思指出,在产业技术推动更好机器出现时,“即使原有的机器还十分年轻和富有生命力,它的价值也不再由实际物化在其中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而由它本身的再生产或更好的机器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了”[4](P443—444)。

2.产业创新提高了人对自然力的使用率   产业创新推动的产业技术进步,克服着自然资源稀缺对商品生产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不同的自然条件前提下,同一劳动量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必要劳动时间,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量,但“这些自然条件只作为自然界限对剩余劳动发生影响……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4](P562)。

比如,“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4](P424)。

产业技术进步对自然资源使用的强化效应表明,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产业创新,提升资源使用的集约化,弥补自然资源欠缺对经济不利影响[6]。

3.产业创新推动了经济分工与财富积累   产业创新推动的产业技术进步深化了经济分工和专业化。

随着劳动工具的分化,这些工具的制造行业也日益分化;生产行业的分化意味着社会分工的增强。

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所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

”[4](P487)技术进步与分工深化,导致经济剩余产生,财富不断积累。

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创新提升劳动生产力,使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现实,促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扩大。

因为,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以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价值[4](P350),而这一切,离不开生活资料部门的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短期内也会造成一定社会问题。

产业技术进步,使原来的资本在进行物质更新时有越来越高的构成,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佣的工人,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6]。

工人随机器生产发展而被排斥,“新采用机器,对那些首先成为机器竞争对象的旧有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中的工人产生灾难性的影响”[4](P489)。

但是,马克思又肯定了产业创新对就业的长期积极效应,“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4](P484)。

三、产业创新的利润动机   首先,产业创新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启动点,以资本的利润追求为动力源。

企业技术创新资本家追逐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强调,“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

……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18](P350)。

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剩余价值创造的基础;减少必要劳动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则保证了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因此,为了实现剩余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必须进行“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的技术创新,而个别企业的技术创新,又构成了产业创新链条的运转始点。

再者,资本家持久的逐利冲动,驱使企业创新产业创新的持续进行。

马克思一再强调资本家持续追逐利润的先天动机。

“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4](P354)。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4](P355)。

这种“动机”或“冲动”,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初始推动力,因为利润扩增要靠产业技术进步下必要劳动减少来实现。

同行业资本家间的竞争和模仿效应,则又推动着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转化升级。

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方式而获得超额利润,会在行业内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力和竞争压力,引发资本家全体的后继创新

马克思总结道:“自从剩余价值生产永远不能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以来,资本就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加快发展机器体系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4](P449)   正是资本主义各个发展时期的资本家在利润动机下对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创新的孜孜以求,推动了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场手工业资本家,将劳动工具与局部工人的专门职能结合在一起,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随着技术积累与工具不断革新,机器得以产生;大工业资本家为求更大利润,引入了更先进的机器生产体系,将产业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