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经济合同效力浅论

一、经济合同的演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合同的发展之路布满了荆棘。

因为,依据市场规律,只有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才有资格从事商品交换活动。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代言人,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不仅有碍于其作为执法者的公正形象,更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训。

比如那时的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逐地方利益,把银行视为地方政府第二财政,造成大量的贷款变为呆滞账款,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因此,社会大众普遍反对政府与社会开展经济层面的合作,反对政府参与各类经济活动。

尤其,在民事合同大放光芒的辉映下,许多人甚至认为经济合同的存在纯属多余。

实际上,经济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共存、互补,不仅与我国的国情相符,也有助于我国合同制度的完善。

二、经济合同的要件  (一)关于确认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问题。

以往确认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都是以是否具备法人资格为界限,企业之间签订经济合同都要求合同主体具备法人资格,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为主体不合法,合同无效

今后是否仍应如此?这是一个不能免避又切实需要明确的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法人资格经济合同主体资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用法人资格作为尺度去衡量合同主体资格。

法人资格是对组织、团体的法律人格化。

企业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民事主体

企业是否具备法人资格,《民法通则》已作了明确规定。

经济合同主体资格,则是对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而言的,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与人。

具备法人资格组织,能否作为经济合同主体,关键是看它是否取得合法经营的资格。

凡是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就有进行民事活动、自主经营的权利,从而也就取得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资格,自然能够以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出现,签订经济合同,从某个角度上讲,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例如,为了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有助于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经济结构,国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各个企业之间,组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合体,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

在各种形式的联合体中,就有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合伙型联营的规定。

又如,为了保障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国家保护企业法人经营自主权,尊重企业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企业按照自己发展的需要,可以依法开办分支企业,这些分支机构大都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但这些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合法利益,是受法律保护的,享有合法经营的权利。

依照法律规定:企业法人设立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分支机构,由该企业法人申请登记,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领取(营业执照),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而它们通过商品市场机制,进入生产流通领域,从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经营活动,绝大多数不是现金现货交易,而是采用经济合同的形式,进行期货交易。

因此,经济合同法律制度,已成为它们合法经营的纽带,如果不承认它们的合同主体资格,凡以它们为制约一方或双方的经济合同,均以主体不合格而确认无效,其结果势必与经济体制改革已形成的体制格局相违背,与经济法制建设相违背,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非法人经济组织同企业法人一样,可以是经济合同的合法主体

有些人认为,既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可以作为经济合同主体,那么,今后审查经济合同效力,是否可以不必审查合同主体资格?笔者觉得不能这样推论,确认经济合同效力,仍然应将对合同主体资格,作为审查合同效力的内容,但不是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具备法人资格,而是审查合同主体是否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

对那些个人或团体未经核准登记,借用法人或非法法人经济组织的合法凭证签订经济合同,对非法经营者利用挂靠关系以被挂靠企业的合法身份签订经济合同,对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销售柜台等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合同等等,应以其主体不合法,确认合同无效

根据《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平等民事主体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合同

”可见,经济合同主体必须具有法定主体资格,也就是主体要合格。

这是经济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审查合同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1.法人主体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作为法人的社会组织应当具备下列四个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只有同时具备法人的上述四个条件的社会组织方能以法人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

反之,凡是不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社会组织就不是法人,即不具备法人资格,虽然可能具备其他主体的条件并以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名义来签订经济合同,但是不能以法人名义签订经济合同

如果他们以法人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属经济合同主体不合格。

应当确认所签订经济合同无效

2.其他主体

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虽然不具备法人资格,但是在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后也就依法取得经济合同当事人的资格,可以在国家允许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业务范围内依法签订经济合同

如果未经依法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即以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名义签订经济合同应当确认为无效

上述经济合同当事人在具备法定主体条件后所答订的经济合同是否就必然有效呢?这里还有一个经营宗旨和经营范围的问题。

根据《民法通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

合同法》第七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经济合同无效

因此,经济合同当事人只能根据批准业务范围,或者依法享有的组织活动的范围签订经济合同

凡是超越经营范围签订经济合同都是无效合同

这已经为我国现行法律所明确规定,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惯例。

《民法通则》第四十二条规定是强制性规范,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

经济合同当事人如果违背其宗旨或擅自改变或扩大其经营范围就会导致合同无效的后果。

经济组织之所以要在其经营范围内进行经济交往,签订经济合同,是因为企业的经营范围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条件和原材料的来源。

经济组织超出这个范围订立经济合同,那么就会使合同的履行得不到可靠的保证,妨害交易安全。

如果企业需要变更或扩大经营范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必须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在未办理必要的法定手续前,擅自变更或扩大经营范围而签订经济合同应属无效

如果经济合同是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经办人或者委托的代理人代为签订的,在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具有法定资格的同时,还应注意审查经济合同签订人是否具有代理人、经办人的资格。

一般情况下,经济合同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签订

但是经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授权的经办人或者委托的代理人也可以签订经济合同

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合同法》第十条规定:“代订经济合同,必须事先取得委托人的委托证明,并根据授权范围以委托人的名义签订,才对委托人直接产生权利和义务。

”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在授权所属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人员签订经济合同的同时,必须要有授权委托书,委托或者授权证明中明确当事人双方名称、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且应在授权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签约。

委托人超越授权范围订立的经济合同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应当由代理人自己承担。

在一些单位委托本单位业务人员或聘请外单位人员签订经济合同但未给予正式的、完备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对合同答订人的代理资格和代理权限,应当作具体分析:1.合同签订人用委托单位加盖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用委托单位的合同专用章签订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代理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经济合同应确认为有效。

2.合同签订人持有委托单位出具的订立合同或者联系业务的介绍信签订经济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代理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经济合同应确认为有效。

3.合同签订人未持有委托单位的任何委托证明文件所签订经济合同,如果委托单位未予盖章,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确认所签订经济合同无效

但是如果委托单位已经开始履行,应当视为委托单位对合同签订人的代理权已经予以追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经济合同有效。

但是如果委托单位不予承认,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之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

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合同法》第七条规定:“代理人超越代理权签订合同或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代理的其他人签订合同”是无效的。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