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防范与治理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伐之一,是一项关系到中国政治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但伴随城市进程城市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城市病内涵入手,探索城市病运行轨迹及其规律,尝试构建评价城市问题的复合型指标体系,以期对城市问题做到一定程度的预防,最后结合实际,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治理对策。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城市病 复合型指标体系 预防 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患上“城市病”。

学术界从城市化运行机制、城市化规律、城市发展规模等方面就“城市病”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政府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法律法规,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城市病”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 一、城市病      城市病从经济学上看是指城市进程中由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聚集而引起地社会收益下降或社会成本提高问题,本质上指聚集不经济。

城市病是城市进程的必然产物,在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qM?qNortham)发现,城市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对于各国城市发展所经历的轨道,可以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S形曲线,该曲线可以将城市进程分为如表一中四个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加速阶段、实现阶段和完成阶段

伴随着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病的症状表现也不一样,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薄弱,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资金短缺,城市发展速度缓慢,城市系统简单、功能单一,因此在该阶段城市病症状不明显。

城市化的加速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为城市发展准备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为城市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本,从而加速了城市进程,原有的城市系统和功能都无法满足现有的社会发展需要,从而产生社会收益的下降或社会成本的上升。

但在此阶段城市病的症状较轻,还不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效应。

城市化的实现阶段,工业化基本实现,整个社会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意识形态等,工业城市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与人们追求消费城市、生态城市的目标相比较,工业城市系统的缺陷仍然暴露无疑,针对多种形式不同影响程度的城市病,此时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非常有限。

城市化的完成阶段,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资本积累完成,管理水平提高,整体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城市病正逐步得到治理,并最终被消除。

在我国个别特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提前进入基本实现城市阶段城市问题正困扰着当地政府和居民,我们不能因为城市病到城市进程基本实现阶段才全面爆发,而有丝毫的轻视,2006年按城镇人口计算的我国和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分别为43.9% 和37.1%,都是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虽然尚未出现非常大的负面效应,但诸如交通拥挤、医疗卫生、高失业率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总之城市问题防范重于治理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不能简单归纳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区域的扩大,相应地我们在防治城市病过程中也不能仅凭城镇人口指标测度的城市化水平来判断城市聚集不经济带来的影响即城市病的危害。

▲▲ 二、城市病预防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病的严重程度并非正相关关系,我国城市进程曾先后按照如下四种模式进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小型的城镇比较多,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向中央建议推进小城镇的发展道路。

九十年代中期,有学者认为真正地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是这些集中性的中等城市,小城镇存在太多问题,而大城市的环境、交通等问题让人堪忧。

九十年代中后期,人口在大城市集中现象比较突出,大城市发展速度开始上升,大城市化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十五期间,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带和城市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带和城市圈成为部分城市发展的方向。

这些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其特定的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问题始终存在,并非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病越严重,目前小城镇、中等城市发展遇到的瓶颈,城市发展模式的更新,再次验证了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病的严重程度并非正相关关系,所以我们不能用单一的人口测度所得的城市化水平来评价城市问题

城市病表现形式多样,高犯罪率、高离婚率、高失业率,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城市负载重,以及城市辐射力弱等等。

此外城市病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原因不同。

我们要很好地评价城市问题,必须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刻认识城市病内涵。

城市病是与城市化相伴而生的,我们须从认识城市化内涵入手。

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的“量化”过程和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这里的要素既包括物质要素又包括精神要素,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等,同时伴随着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等,最终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

主要表现在非农人口比重、城市区域、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发展的理解和城市化内涵的认识,可以说这些城市化理论都是从一个或多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化的实质和精髓,也可以说是对城市化概念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深层次地概述。

笔者以城市化理论为基础,依据城市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选取较为合理科学的指标,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复合型城市指标体系,以期更加准确的测度城市化水平,见表二。

在复合型城市指标体系内,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子系统内子指标水平不符合要求,都会影响城市化质量,从而可能产生城市病④。

人口指标城市化是反映城市人口上的规模,城市居住或就业人口越多,越可能产生城市病,主要是因为人口多了可能超过整个城市在多方面的负荷,如人口密集严重超过了城市设计预期的承载能力,表现在交通拥挤,上学困难等城市病。

经济指标城市化是反映城市在经济上的承载能力,承载能力越强,越有能力处理城市病,表现在很多新兴城市发展,旧城市的改造,新城区的建设。

生活指标城市化是从城市主体居民生活水平角度来了解城市的健康发展程度,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降低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

空间指标城市化是衡量城市的空间布局是否科学合理,此外还可以反映城市对外的辐射能力,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

可持续发展指标城市化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绿化面积、处理污染的能力。

各子指标系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病进行诊断,基本概括了现有城市病的各种表现形式,且可以根据各子指标的权重大小来判断相对应的城市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

城市病重在预防,我们可以借助以上指标体系来把脉城市的健康状况,但任何体系的建立都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努力预防城市病的同时,还有加强对已有城市病的治理

▲▲ 三、城市治理      只要有城市存在,就会有形式、内容、程度不一的“城市病”。

伴随着世界各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步伐,“城市病”在表现形式、内容及危害程度上呈现出日益复杂和扩张趋势,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

从发达国家防治“城市病”所采取的“逆城市化”社会效果看,加强科学严谨的城市规划布局,强化政府在城市进程中依法调控和经营城市职能,推进城市化在新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是比较成功的经验。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在治理城市问题时,要承认城市病的存在,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源头,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与技术手段,研究出具体有效的对策加以调控。

人口指标城市化来看。

城市是现代工业的载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大城市超前发展是许多国家城市化实践中得出的一致经验,大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整个社会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从而造成社会基础设施滞后,一定程度上也与城市缺乏长远规划有关,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否定大城市发展战略,对于那些城市物质承载能力强的大城市,应鼓励其扩大规模发展,而对于承载能力较弱以致产生城市病的大城市,应适当加以控制,发展成中等规模城市,如果该城市的物质基础连中等城市发展都无法满足,那么该城市可以建设成小城镇,或者是采取农村就地城市化战略,城市人口规模大小应结合实际来确定,而且应适当采取动态发展战略。

从经济指标城市化来看。

城市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物质载体,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注重的是生产性功能,公共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又因具有公益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而引资有限,以至于城市的道路、交通、通讯、绿化、供水电气、废物处理等系统滞后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成为城市正常发展的瓶颈之一。

而要解决此问题首当其冲就是要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引入竞争机制,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理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生活指标城市化来看。

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以人为本,对于各种形式的城市治理,污染问题、交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等等,我们无法找到适合解决所有问题的统一对策,须针对具体问题,不断创新改革,逐步建立解决该问题的长效机制,最终是要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

从空间指标城市化来看。

我国过去城市发展的路线是“先生产,后生活,边建设,边规划”,城市没有经过严格的布局规划和功能分区,各种功能用地交错混杂,相互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严重不合理。

同时,由于过分强调城市的生产性用地,而忽视道路、广场、绿化的用地,导致城市各种物质流动不畅、景观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搞政绩,上项目,不惜损害公众利益,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缺乏长期规划造成的后果,严重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应该依托群众基础,发扬明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从可持续发展指标城市化来看,城市进程不仅仅是要素量上的积累,更注重质的提高,而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就是强调城市地可持续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市在精神生活以及绿色环保方面的投入,无一不体现城市角色的转变,由工业城市向消费型城市、服务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和信息型城市转换。

所以城市治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降低对该指标的重视,甚至要做到全民教育,提高国民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周加来.城市化?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1(5):40-44   [2]张世银,周加来.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评析.技术经济[J].2007(3):32-37   [3]张世银,周加来.城市指标问题探析.技术经济[J].2007(5):84-87   [4]张世银.1%的城市化水平测度与现状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153-155   [5]谷惠.城市病冲击拉美国家[J].城乡建设.2005(12):61-63   [6]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4):21-24   [7]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J].城市发展研究.2000(1):6-12   [8]邵景安,刘秀华.城市病与大城市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69-71   (责任编辑:刘璐)。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