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神话教学的“语用”基调

夸父追日》出自我国一部富有浓厚神话色彩的地理书籍《山海经》,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篇共37个字,将夸父逐日这一神奇事件描述得淋漓尽致。现在选入教材的课文,由我国神话学家袁珂进行了极为生动的再创作,他抓住了“神奇”二字,将平实的追日变得犹如天马行空。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内容的趣味性,更要用“语用”的视角去解读神话传说的文体特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文化熏陶。

一、抓主线——凸显文体特点。

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首先,神奇的故事题目,给人带来阅读的期待;其次,文中句子优美,让人浮想联翩,读来好奇;最后,连故事的结尾也是奇特无比,读后意犹未尽。《夸父追日》的题目就让人不可思议,追日夸父神速无比,力大无穷,最后倒下也发生神奇变化,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神奇色彩。笔者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神奇”这一主线,凸显文体特点,尝试了以下教学:

1.揭题中“嗅”神奇味。教师首先出示神话故事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图中是哪个神话故事教师提问:“这些神话故事和人物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师生交流)教师随后引导:“是的,神话故事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莫过于神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一场神奇之旅”(板书课题),“课题有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吗?”学生提出疑问:“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怎么能追到呢?它的温度最低也要6000摄氏度,人根本不能靠近,怎么追?”“这就是神话故事,题目就充满着神奇色彩。”教师激趣:“那么夸父是怎么追日的?追到了没有?赶紧去读读课文。”。

教学一开始抓住神话故事题目的共同特点入手,让学生“嗅到”故事有一股淡淡的神奇味道,随着课文的学习这股味道将越来越浓,阅读期待在此刻被激活。

2.品读中“嚼”神奇味。在初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围绕品读神奇句子展开教学。

(1)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写追日的?读读课文,读到哪个句子,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声“太神奇了”,你就把这个句子画下来。

(2)交流后聚焦两处典型的句子:“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3)觉得写得神奇的地方圈一圈,想象一下画面,再读出神奇来。

第一句:a.什么地方觉得很神?聚焦“像风似的奔跑”“一眨眼”“两千里”这些词,谈感受。b.你们能做到这样的速度吗?(不能)那我们只能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惊叹了。(指名读,齐读)。

第二句:神在哪儿呢?(喝得快,喝得多)你平时口渴时最多能喝多少水?夸父呢?

出示资料: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据不完全统计,两条河加起来足够一个大城市的人喝上600年了。

教师追问:“而夸父却用了多长时间?”学生齐答:“霎时间。”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

3.练笔中“添”神奇味。

第一处练笔——在品读以上句子和揭示作者表达方法后:

师:是的,这一路上,他跋山涉水,历经艰辛,追日的路程不止两千里,一路上还会遇到什么情况?

师:让我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夸父追日添上神奇一笔。想象他会遇到什么,如何应对?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选择一句写写。

在追赶太阳的路上,一座高耸入云的山挡住了去路,夸父

在追赶太阳的路上,一条望不到边的大江挡住了夸父夸父

在追赶太阳的路上, ,夸父

师(小结):新故事中有了你们的想象,更加神奇了。此时你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

第二处练笔——在研读夸父倒下后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之后:

师:故事的结尾同样充满着神奇,那是人们在表达美好的愿望!我们以前学过的《盘古开天地》,盘古倒下后,身体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复现《盘古开天地》中盘古倒下后发生变化的段落)。

师:夸父变成的大山会是怎样的?请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夸父身体的各部分变成了什么,给人们带来什么?

出示:山上的。

,那是夸父的 变成的,带给人们 。

师(小结):这样神奇的变化,似乎让我看到了夸父对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

整节课,教师抓住神话故事的最大特点——神奇,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品读中丰满人物形象,在练笔中学会语言运用。

二、借对照——关注表达形式。

夸父追日》最早记载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之中,全文37个字,神话学家袁珂所改编的现代版故事却是情节生动,趣味盎然,家喻户晓。学习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加以积累和运用。笔者借助古今文的对照,揭示作者写法,进行了以下尝试:

出示: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这句话是作家袁珂根据2800多年前《山海经》中的古文改写的,原文是这样的,想看吗?(出示句子夸父与日逐走)。

师:谁能读?谁能读懂?(学生利用文中句子说出大致意思)。

师:表达的意思一样。古书上只有6个字,在作者的笔下怎么会有了这样充满神奇的一个句子

生:加入作者丰富的想象。(板书:想象)。

师:作者想象夸父的什么?(速度)怎样的速度?

师:作家用了什么方法想象出了他的飞速呢?(板书:比喻、夸张)。

师:还想象夸父的什么?(动作)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动作找出来。

师:是呀!想象夸父的動作是风一样的速度,让夸父追日的过程变得神奇。让我们再来读读句子,感受神奇

巧用古文进行比较,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作者加入了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表达,使得夸父追日神奇无比,同时懂得了神话故事的表达方法。

三、融古文——积累传统文化。

我国大部分神话故事都在古书籍中有记载,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阅读相关浅显的小古文,初步感知古文言简意丰的特点,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尾,教师利用之前句子的理解助推理解古文

师:课文学完了,看看古文的《夸父追日》,你想读吗?古文有点儿难懂,还好,我们手上有课文,他们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可以借助课文来读懂。

出示古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师:谁能找句子来理解?(师读一句古文学生找相应句子解释)。

师:我们把古文课文结合起来就能读懂全文了。读懂了大意,我们读起来就容易多了。(指导读得有韵味,有节奏)。

师:你发现古文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比较,他们哪里相同?哪里又不同呢?

师(小结):同——相同内容,意思一样。不同——古文言简意丰,读来有韵味;课文想象更丰富,生动传奇。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小学中段虽不要求学习文言文,但教师可以适当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