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的六对哲学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校长,要正确全面科学地进行学校管理,避免被动,总揽全局,多谋善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前瞻性,就必须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中的哲学关系,深刻领悟和把握学校管理的规律性,遵循规律,从而焕发学校的青春活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全面进步。

一、物质精神关系      当今社会,人们给予教师许多美丽的光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等等,本意是尊师重教,然而由此也导致许多人把教师推上神坛,仿佛教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的化身。

由于社会的趋向和习惯的认同,许多校长也过分强调教师奉献,要求教师人人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管理过程在“教师乐于奉献”的口号下,违背《劳动法》、《教师法》,时常发生减少支付甚至不支付教师应得报酬的行为。

有的教师逆来顺受,有的则消极怠工,殃及学生

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实际和学校条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从人性出发,发挥物质刺激的作用。

我们强调物质的作用,并不是把物质简单化、片面化和庸俗化,不是把教师的本性物质化,而是在物质刺激的基础上来关注教师精神追求。

我们讲教师的激情、使命,讲教师教育理念,就是力图在不断地强化物质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因素。

精神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反过来又促进物质的发展。

在此前提下,集体特别是学校集体更需要一种精神,以形成有统一的理想和信仰,有统一的使命和目标,并与教育的宗旨相联系的一种精神的组织,这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有力的武器。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有许多人认为,学校工作是一种常规性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总是那么几件事,即使有变化也不大。

其实社会上真正一切重大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源于学校教育变化发展。

一所学校管理理念,教师的开拓进取,小则关系学生一辈子的生活、工作,大则关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

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运动、变化与不断进步的重要性,以前瞻性的思维,正确认识教育变革,积极引领教育变革,大力推动教育变革,通过各种管理形式把教师推向教育变革的前沿阵地,把教师队伍打造成为一个善于引领时代潮流,勇于变革的团队。

整个世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环境里,学校如果还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理念,教师固步自封,培养的学生也难免因循守旧,永远只能在划定的圆圈里跳舞,那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哀。

我们要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008年9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记者李曜明先生的“观察”:《成为名校需要多长时间——广东一所学校给我们的启示》。

文内报道了一个很特殊的教育现象:一所民办学校,2008年高考大爆冷门,600余名考生几乎全部考上大学,半数上了一本重点,其中9人北大、3人清华、1人香港理工大。

一所不能选择生源,甚至连教师队伍的组成也存在较多困难的民办学校,竟然出现了这一不可想象的奇迹。

升学率只是一个重要的表面现象,是一个方面的显性评价,作为学校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一聚焦点后面真正的教育和成长故事。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过程,要透过现象抓本质,突破感性的、表象的、浅层面的思考,进入到理性的、本质的、更深层面的思考。

作者分析这所民办学校成为名校的原因:一是董事长礼贤下士,善待教师;二是教师因材施教,共同诊断每个学生的“短板”,然后区别对待,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有的放矢;三是回归教育原点,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问题、教学问题是个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情。

说其复杂,是因为有的教师背离了教育原有的宗旨和规律,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做了很多无效、无用功,结果是事倍功半;究其根源,是因为有的教师遵循了教育规律,把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捡回来,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上述民办学校升学率很高,可学生学习一点都不费劲,压力也不大,几乎没有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学习的“故事”,该是我们每一位校长深思的课题。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