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战争诗探析

郑敏。

【摘 要】 文章对《诗经》关于战争题材的诗作,从将士爱国情怀,征夫思乡念土,思妇苦苦盼归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探析。表达了战争带给家国人民的苦难,以及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 诗经;战争诗;爱国情怀;思乡念土;思妇盼归。

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战争史,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战争诗也就成为世界各国文学史上共同的题材之一。战争题材的诗歌围绕战争,展开叙事抒情,宣扬民族精神;歌颂正义和英雄豪迈;诅咒非正义所致的山河破碎,家国苦难,人民生死相离。

诗经》所收录的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间跨度大约500年。在这个時间的长河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战争,武王伐纣,文王伐玁狁等等,不胜枚举。《诗经》的战争诗在周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形成,有着西周至春秋中叶独特的文化特质。《诗经》中直接描写战争,以及与战争有关的诗篇有30多首,在数量上约占《诗经》篇幅的三分之一。如《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小雅·出车》、《小雅·六月》、《大雅·大明》、《大雅·江汉》、《大雅·常武》等,都是《诗经》中描写战争的著名诗篇。《诗经》305首,从编辑体制上,分为:风(十五国国风)、雅(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大类。《诗经》中关于战争诗篇,从情感抒写的角度梳理,大致可以分为抒发将士爱国情怀的诗篇,抒发征人背井怀乡的诗篇,抒写思妇苦苦盼归的诗篇等三类。

一、《诗经战争诗对将士爱国情怀的描写

诗经战争诗中体现将士爱国情怀的诗篇,往往以征人的视角,描写将士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昂扬斗志。《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小雅·六月》、《小雅·出车》、《大雅·江汉》等,都表现出征人积极参战,保卫国家的爱国豪情。

《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1]国王兴兵抗敌,将士修整兵器,一起奔赴战场。抒发了团结一致,抵抗外侮的精神,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斗志,以及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大雅·大明》描写牧野之战开战之前王师的气势:“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四马拉着辉煌锃亮的战车,矫健奔驰在广阔的旷野。表现了周室军队的磅礴气势和横扫千军的信心决心。

小雅·出车》描写周室王师征伐玁狁大获全胜。“自天子所,谓我来矣。”[2]“岂不怀归?畏此简书。”[3]天子命军队出兵塞北,将士赶紧装载辎重快速前往。将士们谁不想归里还乡呢?可是王事危急,军令如山,岂可懈怠!描写将士舍小家,卫国家的豪迈士气。“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4]描写将士们斩杀顽敌,保一方平安之后,凯旋归来时的喜悦和民族自豪感。朴实的语言谱写出英雄的赞歌,高度赞扬华夏民族的优良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诗经战争诗对征夫念土怀家的描写

无论在厮杀的战场,还是在漫漫的归途,乡愁家愁总是萦绕征人心头,因此,征人念土怀家的主题在《诗经》中反复呈现。《邶风·击鼓》、《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小雅·出车》、《小雅·六月》、《大雅·江汉》、《大雅·常武》等诗歌,描写征人依依惜别,踏上征程,久戍疆场,念土怀家的感伤情景,情感真挚感人。

《邶风·击鼓》描写战前的依依离别。出征疆场,死生不保,自此挥手去,几近生死别。“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5]虽然已海誓山盟,生死不离,但因为战争,不得不远赴疆场,前路生死未卜,诺言也就无法信守。

《豳风·东山》是东征士卒战后归家途中所作,描写征人久戍而归,但并没有体会到生而还乡的喜悦,相反心中却弥漫着的解不开的忧伤,表现了征人对亲历战乱不堪回首的心灵创伤。诗作复沓的格式,每章以“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6]四句起兴,描写士兵出征东山平定叛乱,有家难归,如今归来,濛濛细雨为归途洒满感伤。诗人回忆起新婚生活的幸福,感叹归途的漫长,遥想象当时家中的情景,以及妻子的模样。“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7]家里是不是潮虫满地,蛛网满门?屋前屋后是否野鹿出没?想到家园荒凉的样子,凄凉感伤弥漫心头,并非常牵挂家中的她!“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8]新婚时恩恩爱爱,但是久别不相逢,见面时是否还能否象从前一样?

小雅·出车》描写士兵归途的所见所思:“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9]斗转星移,季节轮回,出征时黍谷繁花正盛,归来时却雪泥满地,今昔对比,哀怨由心而生,表达了出征时间之长,以及行役之苦。

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玁狁之故。”[10]因为玁狁扰边,因为战争连绵,征人有家难回,就像没家一样。“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1]回家的路,多么漫长,沿途缺吃少食,饥渴难耐,征人心里的悲伤忧虑,没人能够体会。抒写征人久戍而归的复杂心情,征人非但未被胜利的喜悦所激动,反而忧心忡忡。他们哀伤的除了自己遭遇和处境,还有国家的危难和前程,正是位卑不敢忘忧国。

三、《诗经战争诗对思妇盼归的描写

战争造成的生离死别,给思妇带来的是望断天涯的日思夜盼之苦。丈夫背井离乡,戍守边疆,久役不归,生死不明,那是何等撕心裂肺的牵挂和思念!《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等,通常被划归为思妇诗篇。

《卫风·伯兮》就是一首直抒胸臆的经典思妇诗。“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12]诗歌代思妇立言,如泣如诉,抒发了思妇对丈夫的日思夜盼之情。丈夫出征,思妇从此缝头垢面不粉装,伤叹:打扮给谁看呢?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丈夫,忧思到头疼、生病也心甘情愿。可是事与愿违,思妇夜以继日,等来的总是绝望。思妇痛心疾首,自问:哪里能找到忘忧草呢?把它种在屋檐下,是否可以减少这缱绻绵绵的相思之痛。

《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君子于役,不日不夜。”[13]丈夫长期服役在外,不知何时是归期!叫人怎能不思念!诗句刻画了黄昏时分,一位苦苦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简朴温润的语言渗透出战争带给人们精神痛苦,这是《诗经战争思妇诗的独特特质。

《豳风·东山》转换角度,以征夫的视角,征夫的想象,描写家中思妇的凄苦惨状。“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自我不见,于今三年。”[14]征夫在归途中遥想,一别三年,如今的家里,应该是蚂蚁鹳鸟在土堆鸣叫,可怜的妻子因为牵挂,因为思念,因为孤独,正在空房中独自悲伤叹息吧。《豳风·东山》在抒写征人戍边之苦的同时,也抒写了思妇漫漫长夜里那刻骨铭心孤独与凄苦。

四、结语。

由上古神话到现实主义的《诗经》,我国文学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军事文学从《诗经战争诗算起,大约三千年的历史。《诗经战争诗的显著特点是:一般不直接描写战场的残酷厮杀,而多通过描写将士战前的昂扬斗志,描写阵容军威,体现将士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突出军容军威的震慑力。《诗经》还通过描写戍边之苦,思乡怀家之苦,思妇盼归之苦,体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深重苦难。

战争是对家园的破坏,是带给人民的苦难,和平美好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在《诗经战争诗中,几乎没有描写周人主动侵犯他族的诗篇,《诗经描写的多是迫不得已而开战的正义战争。《大雅·常武》:“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15]徐国叛乱,大王才派兵征讨,时至徐方前来朝拜,表示不再反叛,大王便命王师归来,不再继续流连于征战。《诗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周民族,虽然不畏强敌,但也不轻言动武,体现了周民族,崇尚且珍惜和平的戰争观,以及“和为贵”的理政哲学,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22.

[2]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59.

[3]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59.

[4]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60.

[5]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28.

[6]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44.

[7]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44.

[8]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44.

[9]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60.

[10]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57.

[11]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57.

[12]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60.

[13]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64.

[14]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44.

[15]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324.

【作者简介】。

郑 敏(1963.4—)男,汉族,海南人,哲学硕士,任职于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哲学、古代文学.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