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优秀女排队员单脚起跳扣球技术动作分析】女排扣球高度排名

摘要:运用三维高速录像解析法对中国女排队员刘亚单脚起跳背飞背快扣球技术进行了现场拍摄和数字化解析。

结果表明,背飞扣球技术助跑速度为5.86m/s,高于背快扣球助跑速度2.95m/s,助跑速度快是单脚起跳背飞扣球助跑环节的主要技术特征;背飞扣球在左脚着地瞬间,几乎是以全脚掌形式来完成制动向前的水平速度,具有积极性起跳技术特征;背快扣球是以脚跟先着地逐步过渡到前脚掌的形式来完成制动向前的水平速度,具有消极性起跳技术特征;背飞背快扣球起跳时间相同,为0.26s。

但两种扣球技术起跳环节在缓冲和蹬伸的时间分配却不相同。

关键词:女排队员;单脚起跳扣球技术;动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97—04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ne—footed take—off smash techniques of the backward flight and quick—C used by the elite Chinese women volleyball player, Liu Yanan, through three dimensional cinematographic analysis. The analysis shows her speed of backward flight approach is 5.86m/s, which is faster than her speed of Quick—C approach, 2.95m/s. The high speed approach is the main technical feature of the one—footed take—off backward flight. The backward flight is more active in techniques since at the moment of touching the ground, the left foot applies the brake with almost the whole sole, while the quick—C is more passive becaus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rake is achieved by a heel to toe contact. The time of the backward flight take—off and the quick—C take—off is the same, 0.26s, but the time allocation for the two techniques is differ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shion and thrust against the ground.   Key words: women volleyball player; one—footed take—off smash techniques; motion analysis      1 前 言      单脚起跳扣球作为双脚起跳来不及扣球时的一项补救技术,曾出现在60年代的国内男女排球重大赛事之中。

随着排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教练员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于70年代在辽宁女排成功地实验和国内重大比赛中运用了单脚起跳背飞扣球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实战效果。

并很快在国内甲级女排队中推广。

为日后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并成为中国女排参加世界大赛致胜的重要的“杀手锏”技术之一。

刘亚男为现役中国女排主力队员之一,世界级女排副攻手。

以擅长单脚起跳背快背飞技术而著称于国内外排坛。

在一些世界大赛中,她时而运用单脚起跳背快,时而运用单脚起跳背飞,使对手防不胜防。

为中国代表团获得2004年奥运会女排项目金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因此我们认为,对刘亚单脚起跳背飞背快扣球技术动作的比较研究,有其重要的代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排球界对该项技术亦有所论述,但多限于宏观的分析及着重其战术方面,对该项技术动作机理的分析研究的相关报道,至今尚不多见。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该技术动作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为提高和改进单脚起跳扣球技术,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和参考,为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所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天津体育馆进行的2006—2007年步步高杯全国女子排球联赛,辽宁通信女子排球俱乐部主场对天津普利司通女子排球俱乐部的比赛中对刘亚单脚起跳扣球技术进行现场拍摄。

2.2 研究方法   2.2.1 DLT摄像解析法   用三台摄像机在比赛现场进行拍摄。

拍摄的范围是两条三米线之间的区域,框架的拍摄范围是6米,两台机器的夹角在60—120°之间,快门速度1/1000秒,拍摄频率为50HZ,机高1.20米,三台摄像机均在比赛前开机,中间不停机。

比赛前、后进行三维框架的拍摄。

其设置方法见(图1)。

2.2.2 爱捷7.1系统解析法         采用爱捷摄像解析系统,对所拍摄的录像带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三维空间坐标转换。

人体模型的选择:排球扣球动作一般选用日本的松井秀治模型,它是把身体看成一块,作直体动作时采用。

在测量中要把排球添加到预先的模型中重新建立新的含有排球的人体模型,加上球共有21个关节点,然后按照人体模型关节点进行数据采集。

用五点三次的平滑技术进行数据的平滑处理。

2.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5软件系统和office200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各种数理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中刘亚男有两种不同助跑单脚扣球动作,一种是三步助跑有很明显的冲跳动作,即单脚背飞扣球;另一种是两步助跑,冲跳动作不明显的单脚背快扣球

背飞背快扣球均属于单脚起跳扣球技术动作

为了更深入、客观、准确地对该项技术动作进行研究,我们将单脚起跳扣球技术动作起跳至落点间距离和二传出手点至扣球触球点间距离,作为本研究区分界定单脚起跳背飞扣球背快扣球技术动作的定量参数指标依据。

3.1 助跑环节   3.1.1 助跑步数、步幅、速度的比较   从图2可以清楚显示出,刘亚单脚起跳背快扣球时,运用的是两步助跑技术

背飞扣球时,运用的是三步助跑技术

而无论是两步助跑还是三步助跑技术,助跑速度有随着助跑步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快的趋势。

且具有最后一步步幅增大的技术特征。

助跑速度随着助跑步数的增加,则更有利起跳时,通过适宜地加大最后一步步幅来制动,使身体获得的水平速度迅速转换成向上的垂直起跳速度

由于背快扣球要求具有一定的起跳高度,无需更高的助跑水平速度,即可完成技术动作的需要。

背飞扣球时,不仅需要一定的起跳高度,而且还要求冲飞到一定远度来保证技术动作的完成。

刘亚背飞扣球采用的是三步助跑技术,最后一步助跑速度高达5.86m/s,明显高于背快扣球采用的两步助跑技术,最后一步的助跑速度2.95m/s。

助跑速度快是单脚起跳背飞扣球助跑环节最显著技术特征。

3.2 起跳环节   3.2.1 踝、膝、髋角度参数比较      表2为刘亚单脚起跳背飞背快球时,在左脚着地瞬间、最大缓冲、离地瞬间三个不同时相的踝、膝、髋角度参数。

这其中可清楚地显示出:刘亚男在扣背飞背快球时,在三个不同时相的踝角度差异最大。

其原因与背飞扣球助跑速度快、冲飞距离远的技术特征有密切关系。

即运动员为了完成技术动作,表现出左脚着地瞬间,左脚几乎是以全脚掌形式来完成制动向前的水平速度,具有积极性制动技术特征;而背快扣球时无需冲飞距离的要求,因此左脚着地瞬间,左脚是以脚踝先着地逐步过渡到前脚掌的形式来完成制动向前的水平速度,具有消极性制动技术特征。

这正是刘亚背飞扣球时,左脚着地瞬间,左踝角明显大于背快扣球时左踝角的原因所在。

由于刘亚背飞扣球运用三步助跑,背快扣球时运用两步助跑

背飞扣球的最后一步步幅,明显大于背快扣球最后一步步幅,因此,背飞扣球的最后一步小腿前伸幅度大,表现出背飞扣球在脚着地瞬间的左膝角大于背快扣球的左膝角。

而无论是背飞扣球还是背快扣球,在最大缓冲至离地瞬间时相,均表现出髋、膝、踝角逐渐增大的过程,即伸展躯干、大腿、小腿、踝关节蹬伸离地的过程。

3.2.2 起跳速度及相关参数的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背快背飞扣球起跳时间相等;背飞扣球起跳速度大于背快扣球起跳速度;背飞扣球起跳至落点距离和重心高度(max)都大于背快扣球

人体腾起的效果(高度和远度)取决于起跳速度和腾起角两个因素,起跳时可以将人体看成是匀加速运动。

根据公式V=2H/t(V起跳速度;H重心高度max;t起跳时间)可知,在起跳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起跳速度越快,跳的越高,即重心高度(max)越高。

刘亚背飞扣球起跳腾起角小于背快扣球起跳的腾起角,腾起角越小,向前的水平速度就越大,冲飞距离就越远,即起跳至落点距离就越远,背飞扣球要求运动员在高跳的同时还要求身体有一定的冲飞距离,来避开对方的拦网。

背快扣球对冲飞距离并没有更高的要求。

3.2.3 有关起跳时间参数的比较    从图3中看出:刘亚背飞背快扣球起跳时间完全相同,都是0.26s。

但两种扣球技术起跳环节在缓冲和蹬伸时相上,时间分配却不相同。

背飞扣球的缓冲时相为0.15s,背快扣球的缓冲时相为0.16s;背飞扣球在蹬伸时相为0.11s;背快扣球   在蹬伸时相为0.10s。

这主要由于两种扣球技术起跳后身体运动的最终表现形式不同,背飞扣球时,不必充分制动身体在助跑中所获的水平速度,并要保持一定的水平速度,以保证身体冲飞到一定的 “高度和远度”。

相对而言,背快扣球时要充分制动向前的水平速度,以高度为主要目标。

背飞背快扣球在缓冲和蹬伸时相时间分配不同的主要原因。

3.3 空中击球   3.3.1 挥臂速度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单脚起跳扣球时右肩、右肘、右腕、右指掌的速度是依次递增的,都是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从躯干近端到远端依次加速的鞭打技术特征。

这与《排球》教材中所论述的在挥臂击球时,以迅速转体、收腹动作发力,依次带动上肢挥臂击球的“鞭打”动作相一致。

本研究中,背飞扣球背快扣球的右肘速度都明显的低于右腕的速度,肘关节的瞬时制动,保证了动量向前臂和手的传递,使手指掌的击球速度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这种加速“鞭打”击球技术扣球技术的重要技术特征。

3.3.2 击球高度比较   从表5中可以看出:背飞扣球击球点高于背快扣球击球点,而且扣球都未在身体重心的最高点击球,即都是在身体下降的时候截击球,背快扣球的重心最高点与击球时重心高度的差值为0.012m ,大于背飞扣球的0.01m,所用时间比较也背快扣球快0.02s。

这可能是为了配合二传的传球,寻找最适宜的击球点和击球时机的原因所致。

3.3.3 躯干角度比较   从表4、6可以看出:背飞扣球的球速是18.37m/s,背快扣球的球速17.62m/s,背飞扣球的球速比背快扣球快0.74 m/s;背飞扣球的右肩角小于背快扣球的右肩角,即背飞扣球向上伸肩与水平面形成约65°左右,背快扣球向上伸肩与水平面形成约45°左右;背飞扣球的转体幅度比背快扣球大6.63°;背飞扣球反弓时的躯干角是106.87°,背快扣球反弓时的躯干角是103.21°;背飞扣球击球时的躯干角是90.11°,背快扣球击球时的躯干角是98.47°。

说明背飞扣球时身体的反弓比较大,扣球时收腹动作更明显。

排球扣球的空中动作是以躯干的收腹、转体、伸肩带动上肢挥臂击球的三维合成动作,其中躯干转体幅度最大,其次为伸肩和前屈,转体和伸肩动作击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研究中,刘亚男的背飞扣球的这三项指标都大于背快扣球,这是刘亚背飞扣球的球速快于背快扣球的球速的原因所在。

3.4 落地环节   空中击球后的落地动作扣球技术的结束部分,它既是自我保护动作,又是转入下一个技术的准备动作的开始。

众多学者证明了,在落地时要尽量下蹲,并强调力争双脚的前脚掌同时落地,迅速屈膝、屈髋、手臂(尤其是不扣球手臂)自然外展,以缓解人体对地面的冲击力,维持身体平衡,并为下一个动作做好准备。

从表7中可以看出:刘亚背飞背快扣球落地时的缓冲姿势都是双脚依次落地,而且都是左脚先落地

其中背飞扣球落地的时间差为0.08秒,即左脚进行了0.08秒的支撑后右脚才落地;背快扣球落地的时间差为0.02秒,即左右脚只差0.02秒就同时落地

由于本研究中的背快扣球基本是直上直下落地,两脚基本同时落地,所以身体能很好的保持平衡。

表明背快扣球向前冲跳距离小于背飞扣球,因此,背快扣球的合理落地动作姿势更易于掌握。

从表中可以看出:背飞背快扣球落地缓冲都是以踝关节为主,然后依次是膝关节和髋关节,说明刘亚男在落地缓冲时充分的利用了足弓的缓冲能力,前脚掌先着地,再迅速的过渡到全脚掌,然后用积极的下蹲来达到进一步缓冲的目的。

4 结 论      4.1 刘亚单脚起跳背飞扣球运用的是三步助跑技术,助跑速度为5.86m/s,明显高于背快扣球两步助跑速度2.95m/s,助跑速度快是单脚起跳背飞扣球助跑环节的主要技术特征。

4.2 单脚起跳背飞扣球在左脚着地瞬间,左脚几乎是以全脚掌形式来完成制动向前的水平速度,具有积极性起跳技术特征;单脚起跳背快扣球在左脚着地瞬间,左脚是以脚踝先着地逐步过渡到前脚掌的形式来完成制动向前的水平速度,具有消极性起跳技术特征。

4.3 刘亚背飞背快扣球起跳时间相同,为0.26s。

但两种扣球技术起跳环节在缓冲和蹬伸的时间分配却不相同。

背飞扣球的缓冲时相为0.15s,背快扣球的缓冲时相为0.16s;背飞扣球在蹬伸时相为0.11s;背快扣球在蹬伸时相为0.10s。

4.4 单脚起跳扣球时右肩、右肘、右腕、右指掌的速度是依次递增的,都是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从躯干近端到远端依次加速的鞭打技术特征。

背飞扣球背快扣球的右肘速度都明显的低于右腕的速度,肘关节的瞬时制动,保证了动量向前臂和手的传递,使手指掌的击球速度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4.5 刘亚背飞背快扣球落地时的缓冲动作姿势,都是双脚依次落地,并且都是左脚先落地

背飞扣球两脚落地时间差0.08s,明显大于背快扣球两脚落地时间差0.02s。

表明背快扣球向前冲飞距离小于背飞扣球,因此,背快扣球的合理落地动作姿势更易于掌握。

参考文献:   [1] 张欢.单脚背飞扣球运动轨迹与速度解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42—45.   [2] 龚雅丽.王怡的单脚背飞扣球技术特征[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3):57—58.   [3] 丁海勇.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单脚起跳扣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9,(3):35—37.   [4] 于晓飞.单脚起跳扣快球的一点体会[J].中国体育科技,1982,(17):21—24.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