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现状与策略

【摘 要】本文阐述“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论内涵与体系构建的价值指向,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想”体系构建顶层设计不够、职能部门推进缓慢、专业教师认识不深等问题,提出加强“课程思政”体系顶层设计、做好教材思政元素融合、强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构建工作合力机制等对策,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体系构建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120—03。

专业课程育人德育体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在课堂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师,要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做到所有课程都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有课程教学行为都发挥价值引领的德育功能,以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高职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挖掘隐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跟专业课程知识一起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以隐性的教育形式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这明确将“课程思政”放到育人体系的首要位置,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和引导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在知识传授时注重价值引领,又要在思想渗透时注重知识底蕴凝聚和能力培养,做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效融合,打造“三全育人”的有效载体与极具效能的立德树人方式。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价值指向。

(一)坚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不断提升专业教师育人意识,引导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所有专业课程,融入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将“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紧密结合,构建起“人人、事事、时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二)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精神的要求。高校里每个人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担负着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职责。高校里每个人从事的每件工作,都应该有意识渗透德育,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课程思政”作为新的育人理念提出,要求教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自覺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提高“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责任认知,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高职院校推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弊端日益显露。无论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滞后育人的问题。“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方式提出来,符合高职育人模式变革与时代发展要求。可以说,“课程思政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四)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技能人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高职院校不是临时的技术培训机构,不能将高职教育等同于单纯技术培训,不能将学生视为单纯技术传承载体,而要从培养合格大学生角度审视,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的培育,关注学生内在品质培养。从这方面来说,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符合高职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改变教书与育人分离、授艺与立德脱节的现象,体现教师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强烈育人责任感。

三、高职院校开“课政思政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对“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顶层设计不够。各个高职院校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力度不一,存在区域性、校际的差异。一些高校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校级方案和配套保障制度,整体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探索,如《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上海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办法》等。纵观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中,由于重视程度与推进力度不够,顶层设计不完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存在进展缓慢的现象。

(二)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教育推进缓慢。部分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之间,对“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缺乏深入沟通与统筹协调,工作创新改革的驱动力不足和主动性不强,而且没有形成可行性的方案并上升为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让其成为全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政策文件依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普及培训力度不足,营造工作改革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部门没有设立“课程思政”专题科研项目,以引导教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来系统掌握“课程思政”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方法。

(三)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深。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认识不深,对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不熟练,甚至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区别界限存在认识模糊之处。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没有提升到推动课程创新的高度去主动学习。同时,在传统的观念里,专业教师被定格为专任教师,职责多为专业课程的传授,较长时期淡化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造成教书与育人呈分离状态。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达不到立德树人效果的最大化。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对策。

(一)提高育人政治站位,做好“课程思政”体系顶层设计。一是转变观念,重视“课程思政”机制建设。高职院校要跟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步伐,把握好新时代育人方向,从“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角度创建“三全育人”的德育品牌。二是加强协调,形成“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合力。推进“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涉及众多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去推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难度很大,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学校要召开专题工作联席会,深入研究“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工作,理清思路,理顺关系,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以合力的姿态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学校领导的大力倡导与亲力亲为,在凸显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对于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是完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学校要出台“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宏观调控,分级落实,整体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强化教师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切实将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加强教材入口把关,做好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一是做好选用教材思政内容审查。二级学院要在确保教材内容意识形态正确的前提下,从培养德才兼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选出适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教材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要考虑到教材对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因此,在内容安排上,要有意识安排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如教学案例、页面插图、语言选择等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既与专业知识关联,又极具思想引领的内容,体现高职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特色。通过精心将这些内容安排在教材中,让其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形成专业性与思想性并存的教材内容体系,体现教材思想引领价值的鲜明特征。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将这些富含德育元素的内容,按照利于“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在教案中进行科学设计,打造“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这样的教材注重选择教材的内容,体现文化性与思想性统一,呈现教材内容隐性或显性的德育功能,以便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

(三)强化课堂教学设计,思政教育渗透专业课堂。“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动实施。有效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离不开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安排好教学的内容与环节,以隐性的学科渗透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是做好课堂教学的思想设计。教师要根据每节专业课的内容,设计好“课程思政”渗透的要点或重点,如有些课堂内容可突出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或工匠精神等,以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内容熏陶学生思想境界。二是深挖教学内容的德育元素。教师要清楚授课内容中哪些地方隐含着德育元素,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德育渗透,如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体思想性的案例、视频、图片等。三是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形式。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从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来讲,教师要将可以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设计在教案中,精细到课堂教学的时间节点、语言选择等,准确把握好每节课“课程思政”渗透进程。四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语言设计。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严谨的语言选择,用充满思想与力量的语言正面引导学生,给学生成长所需的正能量。

(四)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强化教师德育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一是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使其系统认识“课程思政”的理论,掌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而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进行课堂教学的“革命”,积极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中。专业教师要全面掌握“课程思政”的前沿理论,紧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步伐,力争成为知识传授、思想引领及能力培养的新型教育专家,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行家能手。二是树立强烈的育人意识。专业教师要正确认识肩负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按照“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传道与解惑并重,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三是提升深厚的德育能力。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提升途径,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掌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提高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着力抓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关键的一环。

(五)加强联动协调,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一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要加强沟通,深入研究“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策略,致力让工作共识上升为学校的意志与行动,推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二是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课程思政”作为时代新课题,大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论一知半解,不利于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施行,需要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学校可将“课程思政”设为专项研究课题,鼓励全校教师积极进行立项申报,旨在让广大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系统掌握“课程思政”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方法。既传递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信息,又能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让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对策。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可在校内进行推广,形成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打造一批“课程思政教育品牌。三是整合专业教师思政人员力量。专业教师具有课程教学能力,思政人员具有德育经验,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时,要促成两者能力互补,形成工作合力。

总之,“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观念,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贯穿于所有的课程教育中,融汇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中,发挥专业课程隐性德育功能,做到技能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培養的有机统一,创新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林漫森.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18(10)。

[2]左宝霞.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研究[J].北极光,2019(5)。

[3]李雪萍,马发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4)。

【作者简介】林漫森(1979— ),男,广西藤县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责编 黎 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