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内涵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11)11-0102-05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在此过程中,我国加工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和增长点。

然而,外贸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加工贸易利润率过低、附加值不高以及加工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等。

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继续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这就使得量化分析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更具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在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尤其是对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定量研究相对滞后。

本文以垂直专业化分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给出了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度量方法。

结果显示,近年来,进口中间品国内增值链明显延长,表明加工贸易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在增强。

同时,利润分布在向供应链上游移动,导致产业链末端的利润被压缩。

总的来看,随着国际分工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逐步由零部件的生产出口向中间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出口演化。

最后,本文通过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主要影响因素。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二、模型和数据(1)模型提出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垂直专业化分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盛行。

国际分工对象从原先的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产品生产过程被拆为不同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进行。

Hummels(2001)和Pitigala(2008)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比例从1985年的8%上升至2005年的33%。

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始于90年代,以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为标志,中间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

1995-2006年,中间品货物贸易量的年均增速明显高于消费品和资本品。

截至2006年,我国中间品货物贸易额占比已经达到75.3%。

在度量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方法中,相对较为完善的是Hummels(2001)建立的垂直专业化指标(Vertical Specialization, VS),即出口中包含进口中间品的比重。

垂直专业化指标越高,表示进口投入对出口的贡献越高,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越深入。

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出口品按投入产出阶段分为进口中间品直接投入(VS)、国内中间品直接投入(DS)、进口中间品生产流转过程中增加值(VSVA)、国内中间品生产流转过程中增加值(DSVA)、最后生产阶段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VA)等5个部分。

为使指标具有可比性,上述指标均使用相对值,即各部分占出口的比重。

毕业论文 图1 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生产流程(以中国2005年数据为例)根据上述指标的含义,我们给出以下定义:一是VSVA表示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反映进口中间品国内生产流转过程中的深加工程度;二是VA表示出口企业毛利润率,反映出口品在最后生产阶段的增加值;三是VSVA与VA之和表示加工贸易整体毛利润率,反映从进口中间品到出口品的增值情况。

(2)模型构建及数据选取本文在Hummels(2001)建立的垂直专业化指标的基础上,对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推广。

首先,我们将垂直专业化指标分为直接垂直专业化指标和完全垂直专业化指标,这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含义相似。

具体来看,直接垂直专业化指标是指进口中间品直接投入(VS);完全垂直专业化指标则是指进口中间品的直接和间接投入之和(TVS)。

因此,完全垂直专业化指标和直接垂直专业化指标之差即为进口中间品生产流转过程中的增加值(VSVA)。

同样,我们可以将国内中间品完全投入(TDS)和国内中间品直接投入(DS)之差定义为国内中间品生产流转过程中的增加值(DSVA)。

最后,从出口品中扣除进口中间品完全投入国内中间品完全投入,剩余部分就是最后生产阶段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VA)。

论文网 下面,根据上述定义给出计算公式。

三、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定量分析1995-2005年,中国出口品中进口中间品完全投入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95年的15.5%上升为2005年的27.3%,而OECD国家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这个过程(Hummels, 2001)。

这充分说明,中国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对外贸易方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际生产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

以下,本文从国际比较及行业比较的角度对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进行定量分析。

1.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国际比较1995年以来,中国进口中间品国内生产流转过程中的加工程度不断加深,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稳步延长,从8.4%提高至2005年的13.4%(见表1)。

从各国间比较来看,美、日、德等主要国家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都明显低于中国,且提高速度相对较缓。

以美国为例,2005年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为4.9%,10年间仅提高了1个百分点(见表2)。

这种差异主要由国际分工所决定:美、日、德等国家处于生产供应链的上游,主要进行资本投入、研发、设计等环节;中国、韩国等国家处于生产供应链的中、下游,进行部分研发和加工组装等环节。

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主要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和价格差异所决定,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因此,本文认为,加工贸易仍然是中国今后一个阶段的重要贸易方式。

作文 /zuowen/ 2.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延长的原因分析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延长主要与信息网络技术、产业技术和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进步以及贸易自由化引起的关税及壁垒放松有关(见表3)。

研究还发现(Pitigala, 2008),对发展中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最具影响的因素是社会稳定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可得性,其中资金可得性主要指生产型企业对短期贷款的可得性以及外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可得性。

根据本文计算结果,我们认为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与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比例(VSVA∶TVS)约为1∶2。

再结合Pitigala对上述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可以得到:社会稳定性提高1%,可以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提高0.8%;基础设施建设提高1%,可以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提高0.65%;资金可得性提高1%,可以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提高0.39%。

此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生冲击也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机遇。

作文 /zuowen/ 3.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行业差异及原因分析行业间的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存在明显差异。

1995-2000年,主要行业加工贸易国内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