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要有教育性含量

我国的教研制度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管理制度。教研室是行使教学研究管理制度的专门机构。教研室组织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观摩、研讨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学校课程目标,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通常的教研活动有:一是教学课例研究活动如各种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等;二是教学方法研究活动如各种教与学的方式、模式、策略等;三是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如兴趣激发、复习、考试、评价、阅读、实验等;四是综合教学研究活动如把课例、教法、学法等各种专题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等。各级各类教研室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开展教学研究、培养教师队伍、规范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质量,探索教学创新,承担着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职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研室要做好教研工作的关键就看能否组织高水平的教研活动。但是当前的教研活动常常缺失教育性笔者归纳以下六种倾向性表现:一是同质化教研。所有的教师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同样要求的教研活动。二是技术化教研教研活动成了有样学样的教学技术模仿活动,经常是大家一起学习一个被认为很有效果的教学方法,如几段法、几步法或几环法等。三是单一化教研教研活动常常目标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以及要求也单一,教学活动的现场性、情境性、丰富性和问题性,决定了教研活动的复杂性、生成性、演绎性和思辨性,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决定了教学活动的个体性和多样性,即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四是浅表化教研教研活动成了见面会、家常会,如公开课的走过场现象,评课都讲好话,不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追问,缺少针对性建设性意见。五是事务化教研教研活动成了教研员日常工作性的活动,如布置学科学期工作计划,宣读文件,统一进度,考试评价甚至推销资料等,教研工作管理含量多,研究含量少。六是指令化教研教研活动组织者拥有话语霸权,对话交流少,互议互辩少,组织者和参与者异化为管理者与被管者的关系,个别教研员甚至被称为“话霸”(话语霸权)。有干脆把教研室喻为考务室、资料室、督查室、比赛室、裁判室等。

客观上教研管理有指令、有事务,教学也需要技术、方式和方法等内容,问题是教研活动没有体现教育性实质。造成教研活动教育性缺失现象的原因很多,如组织者(教研员)本人素质和水平的因素、教育理念观念的因素、教研机制制度的因素、教研方式策略的因素等,但根本原因是现在的老师们企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企图以一招之术解决所有教学问题,这种为提高教学效果而过度追求教学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将使教研活动的组织陷入现代性困境。必须相信的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快慢多少,先讲后练还是先练后讲,甚至有学生因故缺席几节课,如果从教育促进成长的意义上看,对学生的一生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

这让笔者想起自己做教研员的前三年,当时要求自己每个学期至少听每个本学科老师一节课,所以三年中每个老师的课都至少听了六节,可以说笔者对当年学科老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是熟悉的。但当笔者翻阅听课笔记本时惊奇地发现,不少老师笔者所听的第一节课上存在的问题,三年后在所听的课堂还存在,等于笔者这三年和这老师的交流研讨几乎没有一点效果。这一经历让笔者想明白一件事,就是老师们的课堂承载了其本人内在的禀性特质,是一种模式化了、固化了的课。长期以来,教研活动主要就是让老师们去学这人学那人,学这法学那法,结果只能是学得到形而学不到神。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人的观念没有变,其行为就很难改变。每一位老师都是独特的自我,学谁也像不了谁,只能像自己。

教学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一种育人的研究教研既要研究教学之术,更要研究教育之道。教研要有教育性含量,就是要增加教研活动中育人的含量,就是要通过富有教育性含量教研活动,让老师们能从教育育人的角度理解教学教育性,从而影响老师们的教育观念,继而影响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在大数据时代,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系统谋划并科学设计富有教育性含量教研活动,帮助老师找到自己喜欢、自己熟悉、自己特长的教学领域,充分激活教师内在的主体性力量,主动地不断观摩、研讨和思辨,持续地开展实践和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内隐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特质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行进在迈向教育家的路上,一条专属于老师自己职业生涯之路。这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教研活动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