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要素演进及框架分析

【摘要】文章以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为主线,重点分析了内部控制要素及其框架演进及其研究现状,通过对各种模式的比较,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要素内部控制框架

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审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企业组织的重整,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发展,其要素及其框架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以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为脉络,重点分析内部控制要素及其框架的改变,从而为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提供更加清晰的、更加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思路。  一、内部控制要素的早期阶段  (一)内部控制的初始阶段  早在19世纪40年代前,人们就运用“内部牵制”这一概念。根据《柯氏会计辞典》的解释,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一般来说,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大致可分为四类: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簿记牵制内部牵制是基于两个基本设想: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的起始形态,确实有效地减少了错误和舞弊行为。  (二)内部控制要素阶段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以下简称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1958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要素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和程序与财产安全和财物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而内部管理控制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有关,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关系。这种划分只是从会计角度进行的简单分类,并没有阐明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三)内部控制要素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会计审计界对内部控制研究的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1988年AICPA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从1990年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提出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等三个要素内部控制要素的发展步入结构化、系统化的轨道,不仅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而且使会计系统较前阶段内部会计控制更具动态性。  二、内部控制要素框架阶段  (一)内部控制要素阶段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等专业组织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A.财务报告的可靠性;B.经营的效果和效率;C.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面世后,将内部控制发展为立体框架结构,为建立控制标准奠定了基础, 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与早期阶段内部控制要素及其框架比较,内部控制框架下的五要素将风险评估纳入内部控制系统,并使其由会计系统扩展为信息与沟通,同时强调了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  (二)本阶段要素框架分析  COSO报告强调了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监督是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的保障。但该报告将五个要素排列在一起,缺乏明确的划分标准,而且把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三个部分分别作为与控制环境和监督同等地位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彼此间的有机联系。我国财政部于2001年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其整体框架由总则、控制目标和原则、控制内容、控制方法、监督检查等方面构成,对控制活动的规范虽然很具体,但主要是针对会计控制及与会计有关的控制进行的规范,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没有将控制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构成要素,事实上并未构成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  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后,我国会计理论界掀起了对内部控制研究的热潮,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想。但大多是从不同的角度或在不同的程度上理解和应用了COSO报告的内容, 是对COSO报告中某些要素进行具体的细化,虽然这些研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应具有普遍适应性,不仅要适应于企业,而且要适应于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组织。理论框架的重点不是指导一个组织如何设计其内部控制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理论的认识,从而能更全面和更广泛地理解和应用理论来加强组织内部控制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