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跨文化教师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高校跨文化教师在进行专业课讲授的同时,还承载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人文素养的使命。 而高校跨文化教师缺少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专业发展不重视跨文化教师背景,权威部门缺少对跨文化教师考核标准,导致跨文化教师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给出跨文化教师的界定,并在专业教师结构中增加跨文化教师的比例,同时支持教师去国外接受学习培训,加强教师自身跨文化素养,以有效推动我国高校跨文化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教师文化多元化;跨文化培养

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一个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教育教学体系,美国首先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其内容涉及传播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性事务的增多,跨文化因素也不同程度地走进各个学科领域。作为相关专业高校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而且要通晓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一、我国跨文化教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生产要素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之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平台的支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相互传播、碰撞、认可和交融,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方面不断地交流、碰撞和融合。全球经济往来伴随着文化的交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在国际事务中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避免语言使用失误和行为上的误解,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交往和合作。

每一种文化都在借鉴和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过程中发展和创新,我国文化在理解、尊重和借鉴其他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去”与世界接轨,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精髓,比如风靡世界的孔子学院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我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文化冲突。如何化解冲突、解决矛盾?这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结合跨文化理论来解决。

“走出去,引进来” 的国际交流合作存在于各行各业,而且不断地延伸和发展。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多元化,使人才培养也随之多元化。高校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拓展跨文化视角,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以国际视野来研究和剖析专业知识,提高跨文化思维敏锐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水平,能够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国外引进教材中的文化差异,解决矛盾冲突和问题,引导和丰富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教师是教育的承载者,只有提高教师跨文化意识,培养教师跨文化能力,才能使跨文化教育教学稳步持续发展,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真正与世界接轨,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视野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我国跨文化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文化教师的概念没有被广泛使用。

谈及跨文化教师,大多数人仅将其理解为单纯教授跨文化课程的老师,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各学科、各专业领域都有跨文化因素的存在,只要涉及国际商务、国外交流合作及国际运行准则等方面内容的授课教师,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跨文化教师。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教师的概念就应该更加宽泛,而现在其概念并没有被广泛认可。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很多人认为,按照授课计划讲授相应知识点,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计划及学术论文,就达到了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我们要培养的是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除了科学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其人文素养和跨文化能力,使其全方位提高,以适应国际发展需要。具备了这些能力的教师就能够被称为跨文化教师。这种通常意义上的跨文化教师是从传统教师的定义演申出来的,在高校中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序列或称号授予某些教师跨文化教师跨文化教师的概念实际上没有被高校广泛使用。

(二)专业发展不重视跨文化教师背景。

高校发展过程中有两大关注点,一是学科的发展,二是专业发展。学科的发展侧重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这类高校主要指我国的高水平大学;专业发展侧重本科教育,这类高校主要指一般省属高校。目前各高水平高校强调学校定位、学科发展,以培养高质量人才、达到高层次学术水平和良好的社会收益为办学目标。因此,高水平大学非常重视学科发展,也非常重视学科发展跨文化教师的引入和培养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省属高校而言,专业教师跨文化背景并没有被足够重视,人才引进过程中单纯考核其专业水平,没有考虑其所具备的跨文化背景。事实上,从不同国家归国的学子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的专业知识,也带回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视角的学生。

(三)权威部门缺少对跨文化教师的定义和考核标准。

国际间的交流首先是文化的交流,无论是国际政治事务外交、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还是国际化办学都要面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高校中的跨文化教师遍及各个学科领域,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他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培养着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但是权威部门对高校跨文化教师没有明确的界定,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达到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评定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素质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

(四)高校跨文化教师缺少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高校跨文化教师在本学科教学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一方面传授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从自身的海外学习与生活中凝练出跨文化知识补充到课堂教学资源中。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海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对其学科领域中所涉及到的跨文化因素,缺乏必要的敏锐度,这就需要高校对其进行培养和支持。目前很多高校由于资金问题,对教师跨文化方面的培养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导向,尤其在理工科院校,资金投入倾向于实验仪器设备,关注学术成果,忽略了培养国际化人才所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在政策上没有对跨文化教师的鼓励和倾斜,会大大削弱跨文化教师教学积极性和申报与之相关的科研教研项目的热情,久而久之,教师出于对自身发展利益的考虑,只关注本专业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抛弃相关跨文化因素的对比研究与课堂导入,这对学生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我国跨文化教师发展对策

(一)高校结合自身特点给出跨文化教师的界定。

相比于高水平大学,一般省属高校很难大量获得国际化背景的教师,这就决定了跨文化教师的内涵并不应该全国统一,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本校的跨文化教师的定义,赋予可操作的培养和引进规程。比如很多省属高校就提出了教师进修和培训的时间要求,其中对涉外专业教师提出国外进修3个月的要求,这正是培养跨文化教师的体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规定暗含着跨文化教师的基本门槛要求,即拥有一定时间的国外求学、培训或访问学者的经历等。

跨文化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但是,就我国目前的高校层级来说,从高水平大学到一般省属高校,它们国际化的程度和需求也是迥异的。所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教师的生态情况,从跨文化的意识、精神、知识、经历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提高教师跨文化素质。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各高校应出台不同的跨文化教师的定性和定量标准。

(二)在专业教师结构中增加跨文化教师的比例要求。

以学科发展为目标的高水平大学一直都非常重视跨文化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5月12日上午,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在哈佛大学召开,与广东高校达成初步意向的共有150人次左右,大部分是美国知名高校的教授、青年教师、博士后等。可见,我国一流大学的跨文化教师引进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学科发展中的跨文化背景的教师比例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实现。然而,对于省属高校来说,其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本身有限的物质、科研环境决定了这些高校不可能大规模引进高水平跨文化背景的教师。这并不是说,省属高校就不需要跨文化教师,而是应该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引进和培养跨文化教师。换言之,省属高校应该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的角度增加拥有专业技能和应用知识的跨文化教师的比重,在引进过程中注重跨文化教师的应用型教学和科研的特质,避免与高水平大学形成重叠式的人才引进需求,开辟出省属高校独特的跨文化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优化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跨文化培养

教学内容不仅仅取决于教材的指导,同时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视野、学习生活经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水平。高校教师肩负着社会赋予的职责与期望,随着高速的时代发展与知识更新,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培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跨文化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从多方面充实自己,如利用当今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络平台,通过微课和远程在线教育,学习具有前沿性的跨文化知识,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积极完善其相应的知识结构。

跨文化教师应阅读相关的跨文化书籍,将其与自己的专业有机结合,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拓展自身科研水平,提高跨文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将科学的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总结、归纳、反思,升华转化为科学研究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良性循环。教师对本专业发展动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结合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背景,理性地思考和探索,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科研,通过理论研究,进而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辟出一条符合跨文化教师要求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的特色之路。

(四)支持教师去国外进行学习培训

跨文化教师培养所追求的是以人文层面的交际能力和实践教学技能为导向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为达到这一目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把教师派到国外进行长短期学习和培训。海外某些知名院校的交流合作项目开展得比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基本上能够达到学校和教师心目中比较理想的期望值。高校应该支持教师参与这样的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尽量简化推荐和批准的程序。

跨文化教师应选择课程内容设置丰富,且时间安排比较紧凑,信息量大的国外培训项目。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授课和与异国同行的交流,教师们就会发现对于同一专业知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和理解角度。通过这样的亲身经历,接受培训教师会更加深刻的地认识和体会跨文化交际理念的重要性。另外国外的培训项目,还会为来自异国的教师留出课外活动时间,以便让教师了解国外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并组织参观历史名胜古迹、音乐会和博物馆等具有浓郁社会文化特点的活动,教师也有机会深入当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国外培训结束之后,国内高校教师的授课效果评估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评估,高校可以了解到培训的资源是否充分发挥了其预期的作用,培训的环节是否符合培养教师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整体要求,资金的投入和培训的效果是否匹配等。美国学者Seidel认为,通过评估可以找出培训培训者的影响,特别是跨文化意识、敏感性和能力的变化。

四、结语。

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决定了教育教学也要紧跟国际发展步伐,与世界接轨。高校所承载的职责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淳厚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培养跨文化素养,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对跨文化教师进行界定,适当增加跨文化教师专业教师结构中的比例;同时教师也要树立跨文化培养信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水平,通过学习和培训完善自己,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庄严.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J].企业文化,2014(05):118。

[2] 雷玉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J].现代交际,2015(01):122~123。

[3] 冯涛.浅析提高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150~152。

[4] 何旭良.高校教师海外“浸入式”培训实效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4(06):90~93。

[5] 刘芳.国际教育背景下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国外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33):73~75。

[6] 徐小为.信息技术视角下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1):90~92。

[7] 常瑞芳,张大明.从教学与科研之关系分析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15(12):29~3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