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彝族文学批评的动态浅论

[摘要]新时期以来,彝族文学批评的参与者主要是彝族身份的学者、诗人和作家,他们从自身创作结合民族性、地域性等对彝族文学展开批评和研究,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较有影响。

[关键词]彝族身份;写作文学批评;地域性;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I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1—0047—07。

新时期以来,从事于彝族文学批评研究的彝族批评者在学习、借鉴和运用西方文艺理论的过程中,开始自觉地来关注、参与和研究彝族文学彝族文学批评呈现出彝族学者或诗人、作家参与的特点,他们结合自身创作体会和感受,从现当代的作家文学作品出发来研究彝族文学文学的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等等,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感与悟的共舞:写作与评论兼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活跃在彝族文学批评界的批评者大多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并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他们既是诗人、作家,又是评论家,他们往来穿梭于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与对世界的思悟之间。在文学作品中,他们尽情地用诗性的语言建构自己的文学领域;在文学评论中,他们理性地用独具的慧眼来品评他人的文学作品。在双重的身份中,游刃有余地挥舞着时而感性、时而理性的笔书写着自己的感与悟。

黄玲,女,彝族,1959年出生。云南昭通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和文学创作。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协会员,云南写作学会副会长。其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孽红》(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中篇小说《母性土地》、《男人辛苦》、《情之惑》、《逃离校园》、《寻访陇三娘》、《戏剧与场景》、《金蛇狂舞》、《鹤之舞》、《鹤影》、《姐妹痣》、《苍天有泪》、《纸房子》、《红尘恩怨》、《芙蓉花开》、《在假期飞翔》、《玫瑰芬芳》、《妖精女生》、《震殇》、《致命病毒》、《心魔》、《破茧成蝶》、《房子那些事儿》等。黄玲的小说创作大多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人生、社会,体现出女性作家创作的细腻、生活化的特点。除此之外,她还出版了3部文学研究的专著:《李乔评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2008年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9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女性文学奖”;《妖娆异类——海男评传》(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这3部专著既有对个体作家的研究和评述,如对著名彝族作家李乔一生的传记性书写,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云南作家海男的评论性研究,还有就是对云南各族女作家、诗人的研究和评述,其中包括纳西族、汉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回族,还有就是对三代云南作家的全局性关照。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研究性和评述性论文发表:《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昭通女作者散文综论》(《昭通学院学报 》 2013第1期),《底层写作的爱与痛——吕翼小说侧论》(《当代文坛》2012年第4期),《高原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坚守者——论白族女作家景宜及其创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 期),《在率性与快意中升华——论李骞诗集《快意时空》的艺术追求》(《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10年第2期),《在文学天空下的向死而生——论海男写作中的死亡意识》(《思想战线》 2009年S2 期),《佤族作家文学的第一声木鼓——董秀英小说论》 (《职大学报 》 2008年第2期),《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创作与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7年第6期) ;《高原放歌——论夏吟诗歌的艺术追求》(《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于坚散文的诗性精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当代彝族女性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新散文的意义和所面临的处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林清玄散文的禅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等。

李骞,男,彝族,1963年出生,云南昭通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云南省委委员,曾任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人文学院院长,现任教务处处长、教授、中国现代文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文学评论》、《文艺报》、《十月》、《文学自由谈》、《西北军事文学》等报刊发学术论文近百篇及诗歌、散文、小说两百余首(篇)。出版有论著《作家的艺术世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20世纪百年中国新诗流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现象与文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立场与方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文学作品专著《彝王传》、《快意时空》、《十朵刺玫瑰》等。除此之外,李骞还发表了许多论文:《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昭通作家群”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1年第5期), 《泰戈尔与冰心诗歌宗教精神的比较分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文化的地理写作——论当代大凉山彝族诗群》 (《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平实的深刻: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话》》(《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情感:诗歌结构的符号艺术》(《文艺争鸣》2012年第10期),《大地悲歌:论雷平阳诗集《云南记》的死亡意识》(《当代文坛》 2011年第6期),《结构:诗歌的内外组合美学原则》(《当代文坛》2012年第3期),《崇高的美:论李瑛的西部诗歌》(《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诗心如火:论李瑛四十年代的诗歌》(《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论晓雪爱情诗的审美价值》(《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等等。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