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学院篮球教学的现状分析

摘要:篮球运动是一种融合了体育知识、健康知识、体育文化的体育运动。

同时篮球运动本身是以促进运动者身体健康为目标,因此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锻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篮球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欢和热爱,高职学生篮球运动业是我国篮球运动培养的重点之一。

针对高职学院的篮球教学篮球课外活动开展篮球竞赛等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各年级,系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有相对的不同,而课外活动开展上也是参差不齐,竞赛参与度较低导致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锻炼。

在这些问题上笔者给出了合理的建议,能够促进高职学院的篮球运动开展的更加合理和高效。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篮球 篮球教学 课外活动开展 篮球竞赛 影响因素   一、篮球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篮球运动渐渐成为青少年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主要运动之一。

篮球运动在中学的开展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篮球教学篮球课外活动开展篮球竞赛等情况进行研究。

其中篮球教学情况的调查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展开。

篮球课外活动开展情况从学校组织篮球课外活动情况、教师指导篮球课外活动情况和学生参与篮球课外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篮球老师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内容的标准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的运动潜能为依据的。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篮球相关知识和与篮球有关的运球、投球等技能。

因此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教学的效果和安排的合理。

高职院校篮球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术、组合技术、基本战术、篮球游戏、篮球比赛、篮球场地与器材、篮球运动概述篮和球运动的规范礼仪。

二、篮球课程教学内容   篮球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对篮球基本技能、篮球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篮球基本的竞技能力的讲解。

传统篮球课程的上课形式是以室外课程为主。

老师教师在篮球课程讲课过程中,是以篮球的基本技能为主,而对篮球的基本理论知识涉及较少,老师们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更加注重基本技术、组合技术、基本战术、比赛等篮球核心篮球技术方面的东西,相对弱化篮球运动概述、篮球相关礼仪、篮球场地和器材以及篮球游戏等边缘的知识。

高职体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思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现代高职体育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体育思想的建立。

以前设计课程的时候更加看重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偏离了篮球的娱乐健身性,这样不易使学生篮球运动产生终身的兴趣,而是容易造成学生以比赛结果衡量一切的错误价值观。

因此老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中各个项目的比例,适当加大篮球运动概述、篮球游戏等项目的比例,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篮球技能的同时更多的感受篮球的乐趣,了解篮球的文化历史,树立阳光向上的思想以及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篮球教学组织形式   篮球课的组织形式指篮球课应以何种形式组织开展,根据实际进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选项分组分层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教育。

篮球课的课外组织形式指篮球课应以何种形式组织开展,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显示,传统的篮球教学组织上依然采取班级授课制的形式。

不同的年级由于选择篮球课程的人数不同,在进行班级编制的时候会根据每个年级选择篮球人数的多少,平均把人数分成几个班。

一般来说,篮球班级的人数为防止人数过多而学生得不到好的教育,班级人数不得超过30人。

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篮球老师人数过少,导致篮球班级人数通常会达到50人左右。

四、篮球教学方法   篮球课程教学中,以讲授、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为主的教师占大多数,即传统教学法仍占主导地位;以情境法、发现法、竞赛激励法、游戏法为主的教师较少,即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偏低。

结果就是在篮球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教师的思想转变缓慢,影响了教学效果;尽管传统教学方法也起作用,但是它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是否生动高效,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取决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篮球课程中,篮球老师能够教会学生篮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丰富?n堂组织形式,使得课堂变得既生动有趣又高效多彩。

五、高职学院篮球竞赛情况   篮球竞赛有利于提高参赛者的篮球竞技水平,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各方面综合表现能力。

篮球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运动,竞赛更能锻炼学生的努力向前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借此提高学生篮球竞技能力和身体素质。

举办篮球比赛,借此锻炼学生的团结力和意志力。

并且不断培养学生篮球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梁志浩.篮球教学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探析[J].武术研究,2016,12(02):46—49.   [2]梅茂荣.对盐城响水乡镇篮球运动开展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洪洞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5(04):79—83.   [3]刘卫东,宋君毅,李明达,张成龙.中美篮球教学、训练理论对比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3(05):92—95.   [4]吴春成.学校体育之于国民体育素质的责任[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04):67—92.   [5]毛振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的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02):34—37.   [6]王家宏,陈新,于振峰,王螽庆.新中国学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J].体育学刊,2004,13(01):67—69.   [7]李云,高勋.非体育专业篮球教学现状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6(01).93—9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