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之于对外汉语的研究

摘要:汉语作为外语,因学习者群体的不同,及汉语语言的特殊性,有别于其他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将以何种定位而存在,何种教育思维模式而发展,成为了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本论将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理论,围绕学习者需求,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的设定等问题进行综述分析。

关键词:对外汉语国际汉语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及更多地被国际熟知,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各种汉语培训机构拔地而起。作为外语的汉语教育,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育体系的建立,结合现状及问题,本论提出了以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研究汉语教育的构想。

二、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外语教育的联系。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①。

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的发起时期,主要着眼于历史、地理、教师培训等问题。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较明确地界定了其内涵,包括:“使青年一代获得关于世界和世界人民的知识;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态度,能够没有偏见地欣赏与吸收别国的文化学习外国语”①,成为了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的转折点。强调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不同生活方式和观点及学习外语。至此,作为文化内涵理解的外语教育成为了国际理解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

三、对外汉语国际汉语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一)国际汉语教育机构的形式。

目前的对外汉语国际汉语教育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国内:高校对外汉语教育部门(学院),对外汉语培训学校;国外:汉语(中文)学院(校)。

首先是国内各高校对外汉语教育部门,依托高校资源,主要以国际交流,留学生语言教育为教学模式。主要的学生来源为国际交流,交换,留学等。其次是对外汉语培训学校,主要是以企业或民间机构的形式,是营利的成人继续教育为教学模式的培训学校。主要教学范畴为:社会人语言培训和企业代培;。

国外汉语学校也与中国汉语教育机构相似,但除了培训学校和各大高校的孔子学院及中文教育部门,还有各地政府民间团体组织的“汉语教室”,它与普通的培训学校具有相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点在于非营利,基本不收费。教学场所设在政府的生涯学习场馆中,教师为志愿者,学生大致分为两类:留学生和老年人。教学时间较固定,教学内容多样。

(二)汉语学习者需求

关于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分析,可以由两大类着手。首先,是留学生。他们以之后的深入学习为目的,将汉语学习作为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或者说是在中国留学的手段。因此具有系统教学资源及文化祭奠的高校对外汉语教育部门是他们理想的学习场所。

其次,是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这类人群的汉语学习,以工作为主要目的。尽可能地让工作游刃有余,而生活只需要基本语言。这类学生需要更多的实用操作性,及时间的灵活不定期性,汉语培训机构更适合他们。学习周期可长可短,可选择小班课,甚至是根据自身要求量身定做课程,及一对一的课程形式。

显而易见,不同学习者对于汉语学习需求不同的。他们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校,也正是因为他们不同需求,才产生了国际汉语教育的各种机构模式,或者可以说,正是带着迎合不同汉语国际学习者需求不同国际汉语教育机构才应运而生。

(三)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设定构想。

汉语学习者抱有各自不同的目的与需求,那么,适应这些需求的具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怎样的呢?

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的目的是深入学习中国,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语言文化是同等重要的,甚至于更重于文化理解语言由日常用语开始,他们逐渐可以与人交谈,谈论中国的话题,生活及文化。在这里,异文化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或许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你是北方人,你会发现在和南方朋友的交谈中,偶尔会产生一些歧义误解。是什么造成的?答案是地域文化差异。而消除这样的差异的唯一方法就是,从了解到理解。我们要先知道他的家,他的文化,想法,然后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无疑是国际理解教育所倡导的。国际理解讲求异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是国际教育的原则,也必然对国际汉语教育有着引导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学习语言更需要文化的熏陶,并以此消除误会,文化的芥蒂,及文化心理的困惑与苦恼,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准备。就好比不知用茶壶泡茶,又何谈茶道呢?

对于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来说,如前文所述,由于工作的需求,他们更需要商务性语言。因此,设置更多的商务中文课程内容就变得十分必要。至于文化,与留学生不同,他们所需要的商务礼仪等文化类课程,而不是诗词歌赋,文人风骨等。由此,我们发现在基本的中文课程中,更需要加入礼貌用语,中国人的洽谈方式,礼仪等内容。在文化理解的范畴,更多地关注与人相处,思维方式的理解等。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了解,加强他们的相互合作,并达到共识,以当下、实用为基准。

四、结论。

1994年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相互开展外语教学:国际理解的一种因素”①。随后,由2000年日本召开的“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学术研讨会”①起,我国也开始进入到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研究。

国际理解教育,以文化对话为其表现和目标。它强调一种文化上的接触、了解、沟通、理解的发生过程,又体现了各自独立而相互的融合。汉语教育要具有国际性。国际性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形成的相互理解能力。教育就应该发展学生理解其他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的能力。作为沟通工具的外语教育更应如此。因此,汉语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也应由学会而理解,更因理解而学会。

注释:

①雅克·德洛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佐藤郡衛編.国際理解教育の授業づくり―総合的に学習をめざして.教育出版社,1998.

[2]日本国際理解教育学会、現代国際理解教育事典、明石書店、2012.

[4]杨丽宁.国际理解教育——学会理解与共存的教育.基础教育参考,2003 z1.

[5]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