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形态观察及川芎嗪治疗作用

作者:赵秋振 李炜 薄爱华 张辉。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CIR)大脑皮质纹状体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及川芎嗪对其影响。方法参考Bannister′s方法复制大鼠脑缺血灌注动物模型,利用川芎嗪治疗;在光、电镜下观察了皮质水肿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大脑皮质纹状体血管周围、神经细胞周围水肿带厚度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可见神经元凋亡,治疗组凋亡减少。结论川芎嗪脑缺血灌注神经元有明显保护作用。

【关键词】 脑缺血灌注 皮质 纹状体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死亡率占所调查的57个国家死亡总人数的11.3% , 仅次于癌症和心肌梗塞,脑缺血是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病种, 在我国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川芎嗪是一种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具有抑制自由基产生、提高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化、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等药理活性[2]。在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疗效, 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为模拟临床脑梗塞致缺血和血管再通导致的脑缺血灌注病例,笔者选择颈动脉血管引流法建立脑缺血灌注动物模型,并给予中药川芎嗪治疗,观察其脑切片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脑缺血灌注病理变化及药物干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9只,体重200~24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3只。

1.2 CIR模型复制 参考Bannister′s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灌注动物模型大鼠1.5%戊巴妥钠(45 mg/kg)腹腔注射麻醉,1% 肝素(0.1 ml/kg)抗凝,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和分离左右侧颈总动脉、右颈外静脉,自右侧颈总动脉远端逆行插管(并结扎近心端),将插管近心端插入右颈外静脉,夹闭左侧颈总动脉,使椎动脉进入脑中血液经引流管进入右颈外静脉中,造成脑缺血。治疗组自脑缺血开始腹腔注射川芎嗪模型组不给药,90 min后夹闭动、静脉之间的引流管,开放左颈总动脉夹,导致脑缺血灌注,再灌注2 h后,处死动物、取脑。对照组在麻醉后切开颈部,分离双侧颈动、静脉后,处死动物、取脑。

1.3 标本采集和处理 光镜切片制作:在脑漏斗前后缘将脑组织冠状切开,取1.5 mm厚脑组织,并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常规脱水和石蜡包埋后切片切片厚度为5 μm,常规甲苯胺蓝染色和HE染色。电镜切片制作:取顶叶皮质1、2区1 mm×1 mm×1 mm大小的组织块,用2.5%戊二醛固定,PBS缓冲液洗涤和梯度丙酮脱水,EP0812浸透和包埋,LKB4型超薄切片切片,厚度40~50 nm,铀—铅染色,在JEM100CXⅡ透射电镜下观察,摄像。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数据用(±s)表示,采用 SPSS10.0 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光镜观察。

2.1.1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大脑皮质神经元核大而圆,核仁清晰,胞质嗜酸性;皮质纹状体血管周围神经元周围有狭窄明亮带,是由于石蜡切片制片时组织收缩造成的人工假象所致。   模型组:皮质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着色加深,甚至有些细胞核、质界限不清;细胞周围血管周围水肿带明显增宽(见表1),纹状体神经细胞水肿也比较明显,血管周围神经元周围水肿带厚度明显增大(见表2),是由于脑组织水肿所致。   治疗组:大部分皮质神经元结构清晰,在皮质纹状体水肿带宽度分别缩小(见表1~2)。

表1 大脑皮质血管周围、神经细胞水肿带厚度(略)。

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表2 大脑纹状体血管周围、神经细胞水肿带厚度(略)。

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1.2 尼氏染色对照组:皮质锥体细胞及星形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清晰,尼氏体呈蓝色斑块状,分布于胞质中;模型组:皮质神经元、尼氏体减少;治疗组:尼氏体相对增多,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显着色较浅。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