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作者:王志刚 张晓膺 狄冬梅 王中林 钱永祥 蒋南青。

【摘要】 目的:探讨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6月住院纵隔肿瘤的105例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完全肿瘤切除101例,切除率96.2%,其中使用电视胸腔镜(VATS)或辅助小切口(VAMT)行完全肿瘤切除39例,使用率达37.1%,4例行纵隔肿瘤部分切除或者活检术。总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7%。结论:原发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胸部X线和胸部CT检查。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胸手术电视胸腔镜或辅助小切口,安全可靠,同时注意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关键词】 纵隔肿瘤;诊断;电视胸腔镜外科治疗

原发性纵隔肿瘤是常见的胸部肿瘤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法。回顾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6月住院并经病理学证实为纵隔肿瘤的105例患者,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分析和讨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5例患者,男45例,女60例。年龄6~75岁,平均47.16岁。纵隔肿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胸痛、胸闷、气促、咳嗽等。本组病例中无症状,体检或者全胸片检查发现者有44例,占总病例数的41.9%,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最常见者为胸痛和胸闷。其中部分胸腺瘤病例合并有重症肌无力(MG)或者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表现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4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1例,伴吞咽困难1例,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1.2 诊断方法 纵隔肿瘤的诊断除其特殊的临床症状外,主要依赖胸部X线和胸部CT检查。胸部X线可以提示上纵隔影增宽,左右心缘模糊,气管受压移位等表现。进一步胸部CT检查可以较清晰地显示纵隔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囊性或者实质性、有无钙化以及与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的关系。

1.3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全麻,使用电视胸腔镜或者纵隔镜的病例行双腔气管插管,术中单肺通气,其余行单腔气管插管。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开胸手术电视胸腔镜或者纵隔手术。对于绝大多数神经源性肿瘤纵隔囊肿可以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方法。本组病例中采用电视胸腔镜(VATS)或辅助小切口(VAMT)行完全肿瘤切除39例,使用率达37.1%。其中2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使用电视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纵隔脂肪组织清除术。传统开胸手术手术切口根据纵隔肿瘤的部位、性质、大小而定。对于前纵隔肿瘤较大,侵袭性生长方式、与胸部大血管关系密切者使用胸骨正中切口,胸骨后上方的纵隔肿瘤采用颈部弧形手术切口,其它使用的手术切口胸部前外侧、后外侧或者腋下小切口。术中必须有耐心,仔细解剖,注意保护纵隔内重要组织和脏器。

2 结 果。

本组病例全部手术治疗,完全肿瘤切除101例,切除率96.2%。其中3例合并部分肺叶切除,1例合并部分心包切除。4例行纵隔肿瘤部分切除或者活检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胸腺瘤16例(采用1999年WHO的组织学分类)[1],淋巴瘤5例,1例胚胎性恶性肿瘤,1例囊肿畸胎瘤部分鳞状上皮恶变,其余均为良性肿瘤。全组死亡1例,为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开胸手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难以纠正,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8天死于呼吸衰竭。另1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亦是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开胸手术后同样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康复出院。1例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术中发现胸腺肿瘤完全包绕无名静脉和侵及上腔静脉1/3周,术中行上腔静脉壁部分切除,用5—0 prolene线连续修补行上腔静脉重建,但术后患者出现面部、双上肢和上半身的浮肿,胸部增强CT提示上腔静脉不完全狭窄,血栓形成,经抗凝治疗后上腔静脉阻塞症状逐步消退,好转出院。2例1侧无名静脉切断缝扎。1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电视胸腔镜肿瘤去顶减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2次胸腔镜修补成功。胸骨后甲状腺肿伴气管狭窄1例术后出现气管软化、呼吸道梗阻经紧急气管插管后,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治愈出院。声音嘶哑1例,心包积液1例。总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7%。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