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狼图腾烟多少钱一盒

中国图书“走出去”,不是毫无尊严的“走出去”。

中国当代文学要获得与传统文化在日本社会同等的尊严,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出版的图书逐渐引起世界关注,其中有一本最值得关注,那就是《狼图腾》这本书

该书2004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31日与企鹅集团签订英文版输出协议。

按照协议,《狼图腾》的英文版在全球同步发行,企鹅集团支付10%的版税,并预付10万美元。

此后接连输出法文版、德文版、日文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荷兰文版、土耳其文版、希腊文版等20多个版权。

截至2006年,版权贸易总额已达110万美元。

狼图腾》一书以版权输出金额最高、单笔预付版权最大、首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而创下中国出版界的三个第一。

狼图腾》经过差不多两年的翻译、出版等流程,从2007年开始逐步有一些外文版在所属的语言与文化区发行,至今已有4年多的时间。

那么,这本书在世界不同语言文化区里的接受与传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否实现了中国出版界预想的传播目的?我选取了日本这个与中国文化最为接近的文化区来考查,希冀能对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海外传播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

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接受视角   按照该书策划安波舜先生的设想,该书主要是以人和狼的关系说明人与自然世界如何相处,如何解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等问题,这也是作者姜戎在书中力图表现的主题思想之一。

出版者也确信这是一个没有意识形态的主题,应该获得世界的广泛接受。

狼图腾》由日本最负盛名的讲谈社出版,日文译者是唐亚明和关野喜酒子。

唐亚明为北京人,1983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此后任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兼职教师,现常驻日本

关野喜酒子为大阪人,毕业于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中国语学科,是日本文部省派遣的首批中国留学生之一,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

出版方对译者的选择上充分表现了中日结合的设计,对于文本的翻译与表达不会出现英语世界的误读现象。

但《狼图腾》在日本的接受,却把人与狼之间的矛盾转换成民族矛盾,把狼作为草原民族的象征,把汉族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书中人与狼之间的冲突就变成汉民族与蒙古民族之间的矛盾。

这与中国出版者的期待有一定差别。

这首先表现在日本读者对该书的解读上。

在一个名为三浦小太郎的博客中,有篇题为“蒙古民众奋起抗议,《狼图腾》一书评析”的文章,首先链接了一起未经证实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某地在2011年5月间因运煤车引发一起交通事故而发生的抗议活动,把一起交通抗议上升到藏、蒙、维等民族争取人权的“高度”。

尤其是博主在文中提到,“假如你现在还不是了解这件抗议活动背景的话,那么再介绍一本把狼比作神灵的一部文学作品吧”。

接着,博主介绍了《狼图腾》一书的主旨,并引用书中作为蒙古族历史传统的代表――毕力格爷爷观点,表明蒙古民族在与狼进行攻防的长期斗争中间保持着民族的旺盛活力,这是一种杰出的草原生态智慧。

而汉民族作为农耕民族的代表,修建万里长城,把与北方民族斗争的岳飞视为英雄是一种保守的民族观念,尤其是中国在近代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破坏了许多优秀的历史传统。

博主最后的结论是,“这本书真实的主旨是,只有中华民族思想(含有贬义――笔者注)解体,包含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复活的时候,中国才能彻底摆脱马克思主义、现代拜金主义的羁绊”,言外之意十分明显。

日本知识界对中华思想大多保有一种批判的态度,而且大部分是贬义的,与作者姜戎在中文版《狼图腾》的善意反省是有很大区别的。

且不说日本人所说的这种中华思想是否准确,仅就中国民族政策而言,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已经实施半个多世纪,早已不存在所谓的蒙汉民族矛盾。

日本读者却能够从《狼图腾》一书中读解出汉民族与蒙古民族之间的对立,并且成为日本读者解读中国一件交通事故的背景材料,相信会大大出乎中国出版界、作者的意料之外。

一个出版者确认最没有意识形态化的主题,在接受的过程中却被意识形态化、政治化了,不知道是有意误读,还是真不了解?      用来解释日本上空飞来的   中国沙尘暴   《狼图腾》日文版于2007年11月29日在亚马逊网站上开始销售,出版方为了配合日本亚马逊的销售推广,这期间在日本的《朝日新闻》上刊登了广告和书评。

亚马逊上出现读者留言最多的是在2008年春节期间,此后一直保持到2008年底、2009年初, 2010年的留言逐渐减少。

这表明《狼图腾》热在日本保持的时间大概在一年左右,此后逐渐退出读者视野。

要考查一本书在普通民众间的接受效果,最为准确的就是分析读者留言

综观《狼图腾》一书在日本亚马逊网站上的留言,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对《狼图腾》一书中的草原生态思想持有高度共鸣,认为在全球日渐变暖的过程中,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尤其是《狼图腾》一书对草原生活的细节描写,均用“有趣”“超乎想象”“惊险”等字眼来称赞,对于该书的文笔保持着一致的肯定态度。

除了亚马逊网站上的留言,类似的观点在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

这表明《狼图腾》的日文版很准确地传达了中文版的精彩之处。

对于本书生态观念的认同和对草原生活的痴迷、向往,是绝大部分日本读者接受《狼图腾》一书的主要原因。

但大部分读者在批判把狼作为毫无益处的“野兽”赶尽杀绝、破坏大草原的生态平衡的做法时候,一个共同的现象是――把批判矛头指向汉民族,是汉民族采取了把草原变成耕地的政策,破坏了草原植被,导致了今天草原沙漠化

由汉族进一步推而广之到中国政府,尤其是连带着也把当下中国政府实施的草原牧民定居政策、牲畜圈养政策也一并谴责,认为草原沙漠化完全是汉民族造成的。

在一篇名为“中国读书:神狼”的文章中写道:“在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几乎完全沙漠化,可以说是一片不适于人居的家园,而且完全被汉化了。

因为从游牧到定居的变化,草原愈来愈贫瘠,进一步助长了沙漠化

再者,随着羊绒需求的增加,饲养羊群数量猛增。

政府实施草原法,推进风力发电等政策,会使草原重回到肥美的大地,野狼成群的时代吗?2010年中国的北方蒙古国迎来了矿产资源的开发热潮,在矿产热的背后,是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同样的对自然文化无法挽回的破坏,地球上再也难以见到那样美丽的风景了。

”   更有甚者,一个读者读完此书后恍然大悟,原来飞到日本上空的中国沙尘暴是这样形成的。

署名“エルモ” 的东京读者于2008年1月14日在网站上写道:“令人叹为观止的乐趣,不断的惊喜,和深深的孤独感。

这种类型的小说第一次看到。

本书中国失去草原民族与狼之间的故事。

有时日本的新闻里介绍从中国飞来的沙尘暴,原来就是在广大的中国草原上飞来的,了解到这个真相后,就像头被轰然重击了一下受到巨大震撼。

”显然,日本读者这些结论太过武断,也混淆了很多历史事实。

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现象与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向草原要耕地政策的实施有一定关系,但这种政策实施时间很短,影响有限。

直到198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一些毛纺厂纷纷设立,对于羊毛、羊绒的需求量大增,牧民们开始大量放养羊绒产量高的山羊,过度的放牧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而其中最大的一个祸首是1981年日本投资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

2010年5月27日,人民网以“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内蒙古9800万亩草原遭鼠害”为题刊发了草原退化之后的惊心动魄的现状。

为了遏制草原进一步大规模退化,中国政府在进入新千年后就不遗余力地推行牧民定居政策,并拿出大量资金鼓励牧民圈养牲畜,颁布《草原法》,遏制进一步退化的趋势。

因此,把草原沙漠化简单归咎于蒙汉民族的区分显然太过武断,而且因此批判中国政府实施的牧民定居和草原牲畜圈养政策,更是南辕北辙。

如果寻找中国沙尘暴为什么能够飞到日本上空,恐怕日本人自己也难以完全推卸责任。

当然,作为一本反思人与环境之间相处问题的文学作品,能够引起大多数日本读者在环境、生态、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已经足够了。

用日语搜索“狼图腾”,Google的条目显示已经达到1160万条,表明这本书确实引起了日本社会广泛的关注,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目标。

对于一部小说而言,毕竟不可能对历史背景、事实真相的揭示做到面面俱到。

文学接受理论中早就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林黛玉”的观点。

而且本文引述的日本读者反馈,仅仅是一部分观点,不可能代表日本全部读者

这里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这样一部阐释人与环境关系的世界性主题,却在如此了解中国日本出现了这样严重的误读?如果把哈姆雷特解释为海盗,把林黛玉解释为妓女,就失去了对一部文学作品最起码的尊重,更不用说是别有用心的歪曲了。

我们说中国图书“走出去”,不是毫无尊严的“走出去”。

看来中国当代文学要获得与传统文化在日本社会同等的尊严,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何明星,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文化传播方向博士,曾在新闻、图书出版业工作二十年,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长期致力于出版文化史、对外文化传播史研究。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