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的新样板] 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金牌得主

作为北京奥运会期间接待非注册媒体记者的重要场所,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7月8日正式开放到8月25日关闭,在运行48天时间里,共组织新闻发布会87场,组织集体采访115场,接待了2.2万多人次的中外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活动,用高质量新闻宣传和高水平媒体服务,最大限度为记者创造了便利工作条件、最大限度满足了记者采访需求,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外“记者之家”。

中外记者普遍反映,中心采用一站式办公,提供注册签证、新闻信息、文化娱乐、生活等服务,大大提升了奥运注册记者新闻中心的建设标准,创造了建设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新的样板和模式。

认真总结中心媒体服务的经验,对于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一流的媒体服务设施是基础      高标准的媒体服务设施,是中心高效服务的基础。

北京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中心根据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在选址规划、功能区域布置、网络环境运行、技术维护保障等各个方面,尽最大努力为记者提供了最好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服务

选址规划科学。

在充分综合记者工作需求、人员峰值、运行组织等各种要素的基础上,中心最后选址确定在距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只有两公里的歌华开元大酒店。

酒店坐落在北京中轴路的二环和三环路中间的奥林匹克商务区内,交通便利。

这样的选址,使得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和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形成了奥运期间的新闻发布带,记者通过公共交通和地铁,能方便地到达各个重要的新闻报道区域。

科学的选址体现了对记者工作习惯、工作需求的尊重,获得了中外记者的一致好评。

香港商报记者宋迪对中心赞不绝口。

她说,很多记者都反映悉尼奥运会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届,但她认为悉尼奥运场馆的位置都太偏,而北京有关设施都比较近,非注册记者中心离主要场馆只有两三公里。

与雅典奥运相比,北京的非注册记者中心各种细节都考虑得很到位,记者们来到这里感到很亲切,连很多注册记者都愿意到非注册记者中心来。

功能区域设计合理。

按照专业化、人性化服务的要求,中心整合和重新划分了酒店的公共区域,强化了媒体的功能。

在首层增设了西餐厅,在二层新增900平方米的新闻发布厅,共设置了3个记者工作区,免费提供556个开放工作席位、600个记者无线上网工位、200台电脑;建设有2个分别容纳600人和200人的新闻发布厅,与记者工作区紧邻,满足了记者对报道发稿第一时间、第一速度的特殊要求;开设了穆斯林、意大利、中餐等特色餐厅,设有穆斯林祈祷室、奥运特许商品专卖店、超市、自助取款机、自动充值机、美容美发等服务设施。

这些设施的规划配置,一切以记者工作便利为原则,实现了采访――发稿――休息的“无缝”衔接。

硬件设施一流标准。

中心充分考虑运行期间可能达到的各种峰值情况,免费为非注册媒体记者提供700兆宽带网络环境,整个中心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根据记者需求,在记者工位区计算机上加装了Adobe Photoshop、Adobe acrobat pro、五笔字型中文输入法等软件;还提供新闻发布会等活动的电视信号、境外传输音视频信号、广播电视专用对编机房、网络直播间、图片编辑系统等服务项目;落实了通信、网络、供水、供电、空调等一整套技术保障措施,确保了各项设备、设施的“零故障”运行。

这些服务设施专业、配套,为记者采访、发稿提供了最大便利。

二、最大限度满足记者信息需求是关键      作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记者,最大的需求就是及时了解和掌握丰富的新闻信息。

中心注重激活所有新闻源,通过高密度、高频次地组织新闻发布、集体采访、专题采访、个别采访等多种途径,实现了新闻发布场次、新闻信息总量、新闻服务手段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用丰富的新闻素材充分占领记者的报道空间,牢牢掌握了新闻宣传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

高水平新闻发布抢占舆论制高点。

中心立足于记者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信息和报道需求,“主动喂料”,引导媒体舆论。

赛时期间共组织新闻发布会87场,累计出席记者6972人次

在国外有的媒体不实炒作奥运经费投入的问题时,及时组织了“北京奥运工程中的自主创新”、“北京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准备好了”等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用大量翔实数据回应了有的媒体的炒作,有效引导和平衡了国际舆论;在新疆发生袭警事件后,中心举行了少数民族人权事业发布会,吸引了美联社、路透社、美国之音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记者的引用报道,提高了新闻发布会的发稿率、转载率。

集体采访活动丰富多彩。

按照“记者关心什么就组织采访什么”的思路,充分满足了记者对各类新闻报道信息的需求。

围绕三大理念的实践和展示北京改革开放30年成就两大主题,先后组织参观采访北京食品监测中心北京环境监测中心北京交通指挥中心、地铁10号线、前门大街开街、奥运礼仪小姐培训;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等议题,先后组织参观国子监、孔庙、京剧演艺,采访微雕、剪纸艺人等等。

集体采访成为最受记者欢迎、关注度最高的新闻服务形式,在115场集体采访活动中,累计4352家媒体的5891人次记者参加,平均每场达到39家媒体53人次

重大信息第一时间发布。

中心建立了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制度,正式对外公布新闻发言人热线电话。

每天接听各类电话咨询100余件次,并在第一时间书面答复了美联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彭博新闻社、路透社、共同社、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悉尼先驱晨报等提出的11个问题函。

这9家外国媒体接到回复函后,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对中心高效率的工作表示了谢意。

三、精细的配套服务营造温馨的“记者之家”      做好媒体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记者需求作为推动工作的第一信号,在设施更加人性化,服务更有个性,细节更显温馨,规定更加便民等方面,把对媒体记者的关心、友谊、友善贯彻到接待服务工作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尽一切努力为记者提供便利条件。

注册服务专业高效。

注册报名环节,有专人引领记者完成所有流程,平均耗时仅4分钟。

温哥华冬奥组委官员参观后说:“整个注册流程有序,便捷,工作人员始终面带微笑,这一切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记者注册后领到的工作包里面有U盘、记者手册、笔记本、手机卡、转换插头、电子地图、T恤、扇子、风油精、折叠伞等12种工作和生活常用品,体贴、细致的关怀感动了记者

餐饮服务热情周到。

记者工作区、新闻发布厅设有5个服务点,日提供1000份免费茶点。

记者餐厅每天准备丰盛的菜肴,24小时营业,只收7元钱,大大方便了记者工作所需。

尼泊尔记者Narayan Wagle说:“味美可口、品种多样的食物,优秀的服务人员,这一切都令我难忘。

”   交通服务方便舒适。

中心认真做好机场抵离班线、驻地酒店班线、集体采访活动用车、出租车定点服务记者用车服务工作,共出车3378车次,运送24950人次,定点出租车共出车2087车次,运送2834人次,使初来乍到的外国记者对中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为中国、为北京赢得了荣誉。

温馨服务感动人心。

中心还特意组织记者生日祝福、门到门迎送服务等温馨服务活动,让记者有在家的感觉。

来自摩尔多瓦一家通讯社的记者谈到,他只身来北京报道奥运,电脑、录音笔都不会使用,但在志愿者和一位俄语翻译的帮助下,他申请了电子邮箱,学会使用录音笔,在工人体育场成功采访了一场有本国运动员参加的拳击比赛还将稿件发回了国内,他对中心工作人员的耐心帮助十分感激。

台湾年代电视台文字记者陈立国看到国际新闻中心发出的生日短信后,感动得打电话说:“谢谢你们,我自己忙得连生日都忘记了,没想到得到你们的祝福,真是非常温馨和感动”。

北京创建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的经验和做法,为今后奥运注册记者新闻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美国《五环旗下》网站主编Ed Hula先生在参观考察中心后,将中心与悉尼和雅典奥运会的非注册记者中心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的非注册记者中心硬件设施更完善,场地更宽阔,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也是最好的,他认为,北京大大提升了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的建设标准。

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已成为北京全面落实“善待媒体”方针、履行国际承诺最生动的例证。

(作者单位: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