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效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作者:陈兰杰 谢红梅 侯鹏娟。

摘要:信息资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有利于信息系统的平衡稳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系统的必然要求。信息生态效益使信息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有利效果,这一理念的架构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生态效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理念架构      一、 信息生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之间借助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1]人类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而信息生态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生态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未来学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信息圈”的概念。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也在1983年重申了“知识圈”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对于信息生态的关注和思考,尤其是信息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保持信息生态平衡是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类与周围的信息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信息生态系统。所谓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的信息空间,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以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反馈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需求满足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运动状态,是人类信息生态系统人类及社会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信息资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物质和能源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础性资源,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演进的核心动力。   经济学上的效益是指产出和投入之比,这个比率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效益观念的本质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资金、人、财、物)带来较大的产出(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的效益观念涉及到处理好投入、转化和产出的综合平衡,解决好投入、转换的经济、高效和产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任何一项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进原有的活动状态和效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也不例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生态效益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信息资源这一参数的改变对信息生态系统所带来的有益影响和有利结果。就是通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信息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尽量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信息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些有益影响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优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生态效益一般包括:信息污染的控制、信息资源利用率提高、信息环境的改善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生态效果和投入之间的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就是:B=E/I。其中B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生态效益,E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生态带来的有益影响和有利结果;I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入。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生态的具体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信息网络或互有协议的几个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拥有”和“存取”活动,把全部或部分的信息资源提供给特定的信息服务机构、特定的信息用户或网络成员来分享利用,而信息资源本身不会被独占或消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过程中不变的理念则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我国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一般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为40%—50%,经常利用的藏书仅占20%左右。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为35%,高等院校为45%,中科院图书馆为17%,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30%。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必然带来效率的改进和提高。[2]因此,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根本途径。当这种共享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对信息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并对信息生态的各组成因子产生影响。具体来讲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如下。   信息环境中关键因素是具有一定文化的人——信息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促进信息人的信息素质的全面提升。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道德,较高的信息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是现代信息人必备的条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能在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为现代人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信息需求,方便了信息人对信息资源的查找,有利于全面提升信息人的信息素质。而对信息的思考和信息交流,可以使信息人能动地学习,摆脱被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能适应终生学习社会的需要。此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还促进了信息人的人际信息交流。人际信息交流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以达到互相补充、启发、共同受益的目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信息人构建了一个平等、协作、共享的知识交流平台。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共享性,是信息资源区别于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最本质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信息资源价值只能在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创造出来。与此同时,信息资源价值也只有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才能够加以实现。没有信息资源共享,便没有信息资源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同时也就没有信息文化的建设和人类信息文明的历史进步。[3]   信息技术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所有手段的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持续发展,改变着人类的开发信息资源的方式和能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不断进步演化发展的结果。网络技术的成熟,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数据资源的交换,数据库技术的进步,无不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求对于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需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有力的驱动力。人类正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对于需求的不断满足和追求,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影响信息设施的更新发展。信息技术的实现要求一定的信息设施的铺垫。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深入开展,有赖于信息设施的完善和更新。新的信息技术必然带来旧的设施的淘汰和更新,而信息设施更新换代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向纵深发展的过程。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新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信息环境因子之一的信息政策与法规是保证信息环境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基于信息生态角度开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也会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产生新的推进。   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利于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否有利于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否有利于资源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有利于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有利于充分释放人的潜能,这种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最终会影响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与信息文明紧密联系的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史上最先进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本质是共享、协作与多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