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初探

提要本文以项目团队为背景,以知识转移影响要素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知识转移认知项目团队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界定;通过理论探索,讨论了知识维度与认知分类的具体内涵及其意义,勾勒出基于知识转移螺旋的认知过程

研究认为认知能力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情景中具有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网      一、引言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立身之本、立足之源。

Peter Drucker在《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一书中曾指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来源。

”Davenport & Prusak认为,“相对于技术而言,知识的优势可以长久维持。

”当然,这里所说的“知识”均是超出知识本身而言的一种知识创新机制。

作为企业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资源,拥有知识本身仅是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知识创新机制才是根本。

而根据资源创造的交换与整合两阶段理论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的源动力。

知识转移有助于主体识别及获取知识,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从而更快地移动主体学习曲线,保持核心竞争力,故知识转移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本文将以知识创造为核心任务的、以强联结为结构形态的、具有高度互动和深度交流的项目团队为研究背景,从知识特性微观视角,以主体认知能力为切入点,研究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探索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途径。

二、知识转移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Piaget认为,“知识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故从本体论角度来讲,知识是人类对实践经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总结。

在管理学领域,经常引用“默会知识”这一说法。

Polanyi认为,默会知识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中,根植于人们的行动和相互关系,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的一类知识

继Polanyi之后,许多学者如Winter、Kough、Nonaka等都对知识的划分做了大量探索,提出知识特性的多种维度,包括复杂性、专有性、路径相依性和因果模糊性等。

故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来看,知识的内隐性与结构化程度等特性对于知识转移与共享提出了认知要求。

作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一,Hedlund认为知识包括存在于人们头脑和观念中的认知知识,既是认知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认知活动的对象。

知识的不同属性对主体认知活动存在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又在基于认知学习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得以放大。

Teece等人提出企业需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竞争力(即动态能力)来持续竞争优势,以克服核心刚性。

继而,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知识是动态能力的基础,知识转移过程就是动态能力进化过程

对于知识转移的实质,学者们的定义很多:Garavelli等人认为,编码和诠释组成了整个知识转移,其中编码是知识转移的上传流,而诠释则是下载流;Kurtzberg进一步指出,当提供者分享接收者所采用的知识的时候,知识转移就发生了。

此外,Laurie等人把知识转移定义为知识从来源处起始的交流,从而使接受者得以获得和应用。

相较而言,笔者认为,“转移=传送+吸收和利用”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界定方式。

Davenport & Prusak对此作了解释,“知识转移知识提供者将知识传送给潜在的接收者,并且为接受者吸收、整合、应用、创新和外溢,从而实现知识增量”。

Gilbert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组织不断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

故作为组织学习的关键环节之一,知识转移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

而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往往被划分为个体知识、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间知识四个层次。

其中,个体知识是基础,上层知识的创造和转移均依赖于认知主体之间的交互。

笔者认为,以认知主体为基本单元的知识转移在组织学习曲线的提升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项目团队认知      项目团队是企业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创新的结果。

Krogh认为,经由知识创新的价值创造至少应经历五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团队成员间的知识、经验与实践的分享。

作为一个临时的合作组织,项目团队是介于微观个体、宏观企业之间的一个学习型团队

团队内部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在唯一的任务目标基础上,项目团队却又是一个具有强联结的、相互信任的、基于行为准则的、共享企业文化的知识创新载体。

故Senge认为项目团队是最佳的学习单位。

知识作为创新的本源,其价值体现在于共享和流动,而项目团队的上述特点正是知识转移创新的理想场所。

知识项目团队内部重要资源,而知识转移创新又是项目团队的组建目的。

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具有“转移=传送+吸收和利用”的一般性,即在转移主体转移媒介、转移内容和转移情境的介导下,团队成员依据共同的解决方案和工作流程,通过协同转移,导致知识流动、增值与创新

同时,由于项目团队是一个具有强联结的、相互信任的合作组织,故基于竞争优势的视角,笔者认为项目团队内部的结构特征有利于通过高度互动和深度交流来整合团队内外部知识

这种建立在互惠和信任基础上的关系网络,弥补了可能存在的“结构洞”导致的知识转移成本增加,加速了知识流动。

故本文拟以项目团队为背景来研究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项目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转移创新,构成要素是内部成员,即认知主体,其基本活动形式是认知学习,故在项目团队知识转移过程中,认知主体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

有学者提出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更多依赖于群化与融合的方式,而这种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群化与融合,其行为载体正是认知主体

认知主体的阅读能力、倾听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保持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与效果,而这种表征了认知主体知识的识别、获取、理解、表达、存储和运用的认知能力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项目团队及其内部知识转移除了具有组织知识转移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基于主体认知学习的知识转移在组织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故围绕影响知识转移的主导因素,以项目团队为背景,以团队成员认知能力为中介,讨论成功知识转移影响机制,对于组织发展和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四、认知行为与元认知      有学者认为,与企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行为决定了企业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竞争力。

认知行为对于推动知识转移、促进知识积累、继而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组织学习理论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从认知角度理解知识从个人、群体到组织的转移

因此,笔者认为团队成员的认知行为是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重要变量。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常被用来研究人们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知识在调节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奈瑟认为认知过程包括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和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转换和建构观念、映象的过程,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具体表现为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等信息编码和诠释过程

正是由于认知过程中的编码和诠释,知识的有效性具有难以避免的情境嵌入性。

认知角度看,知识的情境嵌入性的实质是认知系统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是以大量有关情境的预设为基础或前提的,而这些预设很多没有被意识到。

故在情景嵌入性的认知环境下,项目团队成员的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具体的认知行为知识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对于认知行为而言,元认知认知认知

自Flavell提出元认知理论以来,关于认知能力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对元认知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即元认知是影响个体完成认知活动的一个关键要素。

Flavell认为,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及其相关活动的知识

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在完成一项认知任务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两种不同的认知活动:一方面是与直接完成认知任务有关的感知、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过程,即认知行为;另一方面则是指向任务但又非直接卷入完成任务的认知功能,主要包含对认知任务的认识、对自我认知能力的肯定与自我指导,同时还包含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的监控、调节等,这种认知活动即为元认知,它具体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节以及动机、意志等要素。

认知缺陷观认为,元认知发展水平是认知困难的十分重要的原因,具体包括主体认知结构的缺陷、对任务要求的误解、选择和实施策略不当、监控和调节行为紊乱,甚至包括认知主体的动机、情感、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归因等原因。

认知困难不仅仅是神经生理基础上的认知问题,更是主体认知发展障碍所致,不同知识特性情景下,元认知亦在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五、基于知识转移螺旋的认知过程      Nonaka在Polanyi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知识转移螺旋模型(SECI模型)。

在模型里,知识转移是通过社会化、外化、整合与内化四个步骤,以实现不同特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对于这个过程,笔者认为在以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背景下,其实质是一个基于任务的认知学习过程,涉及团队成员的认知行为和元认知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加工处理过程,而元认知认知行为起到理解、体验和调控作用。

作为知识转移主体项目团队成员只有通过反复的联结学习过程,建立起关于不同特性知识的感知、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

而这种基于不同特性知识转移认知行为,其又依赖于主体的元认知能力

同时,认知主体具有一定容量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所接受知识的价值判断力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而这种知识存量及价值判断力常被喻为主体的“认知结构”。

随着团队任务的复杂化、多样化,不同特性知识交替出现,主体认知结构反复更迭,这就要求认知主体具备一定的胜任力,在这样一个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认知行为和元认知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