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力资本的识别研究

摘要:高校智力资本的积聚殿堂,高校优秀的师资、毕业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同时,智力资本也是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针对智力资本非常典型和集中的高校,从分析高校智力资本的动态性和网络属性出发,然后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把高校智力资本识别纳入一个科学可靠的研究模式之中。最后选取了某高校作为对象进行实例分析,从而将上述理论应用于实践,为高校智力资本识别与管理做出了新的探索。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高校智力资本;网络属性;识别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79—02      高校的价值取决于其拥有的智力资本,对智力资本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作为第三资源的智力资本,在大学组织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显。同物质资本相比,大学中智力资本已处于大学运作发展管理的核心,如何加速大学智力资本的集聚,选择有效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实现智力资本使用价值最大化,着力培育大学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发展战略的关键。然而,在具体的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过程中,高校遇到了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高校到底拥有哪些智力资本?哪些智力资本要素高校发展起关键作用?本文针对高校智力资本的动态性和网络属性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研究企业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识别高校关键智力资本。   一、理论回顾   1.高校智力资本识别理论综述。高校智力资本是指被高校所拥有的能够为高校创造价值且能够控制的智力资源。高校具有的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等职能,高校智力资本的本质应是能够有助于这些职能的实现。目前,对高校智力资本研究并不多,在探讨高校智力资本识别方法时,较多地从定性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智力资本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罗鄂湘、钱省三认为,高校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科技资本、组织资本、外部资本要素组成。樊华、陶学禹的高校智力资本模型包含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基础资本。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可以得出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智力资本分类模型,即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或利益相关者)三要素构成,高校智力资本作为智力资本的重要分支,亦可采用这一公认的模型。   高校智力资本是一种动态的能力。知识流动和创造是高校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知识员工之间的互动有利于知识创造。现有理论对高校智力资本要素间的关系只是从理论角度分析讨论,缺乏定量的测量,或者仅仅考虑智力资本要素高校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仅仅考虑智力资本要素两两之间的作用关系,而在考虑该要素是否处于整个要素系统的核心地位方面有所不足,因而,不能识别出令人信服的高校关键智力资本。   2.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社会网络分析(SNA)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的社会测量法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用来研究行为者彼此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状况,寻找关系的特征以及发现这些关系对组织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提供了一套诊断、理解和识别组织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该方法运用程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靠近中心度等指标来研究网络中节点的中心性。将高校智力资本要素看做网络节点,将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联定义为网络的边,运用定量方法分析高校智力资本系统的动态性,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心性分析方法分析高校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关联状况,从而识别高校关键智力资本。   二、高校关键智力资本社会网络识别体系   1.确定高校战略目标与智力资本的联系。根据高校战略目标,明确智力资本高校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一些研究工作来理清高校所处的阶段和状态,高校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高校未来的智力资本需求状况。   2.确定高校智力资本的构成体系。在高校智力资本构成体系的基础上,从实现高校战略目标这个目的出发,对高校内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分别进行识别,列出对高校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的一系列的智力资本要素。(1)高校人力资本:高校智力资本密集型的组织,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分析高校人力资本,要从已经拥有和未来需要两个方面综合考虑,遵循应用中人力资本和具有战略价值双重原则。(2)高校结构资本:高校结构资本包含“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指高校的组织结构、流程、校园文化等;“硬件”是指高校的论文发表数、知识产权、专利、出版物等。(3)高校关系资本:高校关系资本是指大学的社会认同度、合作伙伴、信誉以及所处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宗教等环境,整个体系。   3.构建高校智力资本要素的关联矩阵。确定了网络中的结点,下一步就是网络中边的确定,也就是网络结点之间的连接。以便将识别出来的高校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分析高校关系资本时,将高校视为个体网,研究高校智力资本系统的整体特点及其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联。采用整体网与个体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全面的分析高校智力资本要素关系。   结点之间的关系定义完之后,我们要根据关系的定义来进行数据的搜集。高校智力资本要素关系数据反映的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种“行动者―行动者”数据。矩阵中各行代表智力资本要素,矩阵各列也代表智力资本要素,矩阵中的各个值描述的是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设计四级关系值:没有关系(0)、弱关系(1)、中等关系(2)和强关系(3)。   4.分析矩阵,识别高校关键智力资本要素。在对网络中的结点进行个体属性分析时,我们首先应该选取需要的参数,根据节点参数的属性来判断哪些智力资本元素是高校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那些是边缘要素。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用于个体网分析的指标有很多,这里仅选取了以下两个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高校智力资本网络中个体属性分析的参数。   (1)程度中心度分析。在高校智力资本网络结点的度属性表示的是在高校智力资本网络体系中,这个结点所代表的智力资本要素与其智力资本要素联系频数,这个数值越大说明这个智力资本要素与其他智力资本要素关系越密切,反之则是越疏松。程度中心度方法是通过计算网络中各点的“点入度”和“点出度”来分析该点的中心性。(2)中介中心度分析结点的中介中介度是指该点与图中所有其他点的捷径距离之和,其表达式为:C=dij, 式中dij表示节点 I 和结点 J 之间的最短距离。中介中心度通过计算外接近中心性和内接近中介度分析结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效率,不考虑结点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高校智力关键资本因素往往对系统中其他因素有较强的直接影响作用,具有较高的外接近中介中心度;同时,关键因素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较低的内接近中介度。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高校关键智力资本是一类既具有较高中介中心度同时又具有较高程度中心度的要素。   三、实证研究   以江苏某高校为背景,以高校智力资本分析对象,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识别出对其他因素有较强影响而又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关键智力资本要素,为提升高校智力资本管理水平、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作铺垫。   基于高校类型及其战略目标,对该高校智力资本的构成进行理论分析,得出高校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高校智力资本网的邻接矩阵,利用UCINET软件计算出各要素的内外中介度及点出、点入度分别判别要素的中介中心度、程度中心度,综合识别高校关键智力资本要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识别出七个高校关键智力资本要素,分别是:教学科研人员占总数比、硕导及博导人员比率;博士学位教师比率;知识库建设和利用程度;重点学科建设个数;学生对高校教学、对管理满意度;硕士生、博士生占总学生人数比例。高校在评估与开发智力资本时应赋予这些关键因素更多的权重,同时应加强对关键智力资本的开发、投资与管理。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智力资本管理成为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其目的是发挥高校人力资本的能动作用,组织资本的协调作用以及关系资本的促进作用以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组织价值、实现高校战略目标。在这一管理过程中,高校关键智力资本识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法以定量的方法为高校智力资本识别做出探讨,研究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高校智力资本要素的相互影响关系的测量、社会网络方法的认识与运用的肤浅等,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今后高校智力资本识别作出铺垫。      参考文献:   [1]布鲁金.智力资本.第三资源的应用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袁庆宏.企业智力资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张闯.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渠道权力结构与策略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6.   [6]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   [7]孙涛.智力资本评价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3.   [8]樊华,陶学禹,大学智力资本集聚及管理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9]张存刚,李明.社会网络分析――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4.   [10]王霄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定量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   [11]武志伟,茅宁.智力资本度量的记分卡方法评述[J].科研管理,2005.   [12]赵艳娟.浅论公司智力资本及其开发[J].现代情报, 2005.   [13]王小明.高校智力资本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   [14]文辉,张平.高校教师薪酬激励系统要素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   [15]徐玲芳.高校智力资本识别、测量和报告[D].南京:江苏大学,2006.   [16]于佳木.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定量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