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交往动机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与创业动机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网络交往动机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网络自我效能问卷”和“网络交往动机问卷”对430名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网络交往动机进行了测量。

结果 ①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网时间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网时间上差异显著;③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网络交往动机显著正相关。

结论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是影响网络交往动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网络交往动机      1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传统“面对面”交往的社会关系――虚拟社会关系也逐渐形成。

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了解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状况,对正确、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网络自我效能是个体在实现某种使用目的的过程中,对自己组织与操作网络行为能力的信念[1]。

网络交往动机指在特定的网络交往情景下自我的逃避态度、意识以及价值选择间的相互协调,作为一种内在动力,对个体使用网络具有导向和维持作用[2]。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的水平会增强或削弱动机[3]。

此后的实证研究也多次表明,作为个体稳定特征的效能期待,即一般效能感,能够部分预测个体动机的类型和水平[4]。

网络自我效能到底会对网络交往动机造成怎样的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将考察二者的关系。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从山西省太原市5所大学随机选取学生450人,进行问卷测查,回收有效问卷430份。

其中文科140人,理科290人;男生234人,女生196人;大一115人,大二123人,大三77人,大四115人。

2.2 测量工具   2.2.1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问卷 选用上海师范大学刘小燕编制的“网络自我效能问卷”[5],共20题,分3个维度

网络能力感11题;环境把握感5题;行为努力感4题。

问卷采用5级评分。

经检验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934,各个维度的Cronbach α分别为0.890、0.888、0.776。

重测系数为0.853,各维度的重测系数分别为0.810、0.825、0.749,说明该问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

验证性因素表明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2.2 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问卷 根据Weiser“互联网态度调查表”[6],自编“网络交往动机问卷”,共12道题,分两个维度:信息获取5题;情感调节7题。

采用5级评分。

经检验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6。

各个维度的Cronbach α分别为0.646,0.825。

说明该问卷的一致性较好。

2.3 统计工具 SPSS11.5。

3 结 果   3.1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网络交往动机方面的状况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维度及总分均值分别为3.13、�2.53�、2.88、2.93。

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维度均值分别为�3.11�、2.04。

以性别、专业、年级、上网时间为分组变量,分别以网络自我效能网络交往动机为因变量进行MANOVA分析。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维度得分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网时间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性别:男生在网络自我效能的不同方面均高于女生。

文理:理科学生在环境把握感、行为努力感、效能感总分上高于文科学生。

年级:网络能力感方面大三、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环境把握感方面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

行为努力感方面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

上网时间:网络效能感方面每周上网1~5、6~10、11~15小时显著高于1小时的;15小时以上的显著高于1~5、6~10小时的。

环境把握感方面每周上网15小时以上的显著高于1~5、6~10、11~15小时的。

行为努力感方面每周上网15小时以上、11~15小时显著高于1小时的;每周上网11~15小时显著高于6~10小时的。

效能感总分方面每周上网1~5、6~10、11~15小时、15小时以上的显著高于1小时的;15小时以上的高于1~5、6~10小时的。

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维度得分在性别、年级、上网时间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在两维度得分上男生均高于女生;理科生均高于文科生;大三、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

在信息获取方面上网时间在11~15小时显著高于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1~5、6~10小时的。

而情感方面,上网时间在15小时以上的显著高于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1~5、6~10、11~15小时的。

3.2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网络交往动机的关系 从两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到,各维度间存在显著相关,以网络交往动机各因子为因变量,分别以网络自我效能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附表):网络能力感、环境把握感是信息获取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环境把握感、网络能力感是情感调节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网络能力感对情感调节起着负向预测。

4 讨 论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的总体状况趋于中等水平,网络能力感高于中间值,环境把握感和行为努力感低于中间值。

交往动机来看大学生利用网络主要是用于信息获取,而寻求情感支持则较少。

4.1 性别 男生的ISE及网络交往动机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对计算机操作领域中男女的刻板印象,使女生在面临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困难时,觉得不如男生,易产生自卑畏难情绪和示弱心理。

而男生较强的ISE,更多的网络使用,会促使他们在较为自由、广阔的网络领域寻找途径,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2 专业 理科学生在环境把握感、行为努力感、效能感总分及交往动机方面均高于文科学生。

理科专业决定了多数的理科学生在数学运用,理解程序和动手解决问题方面相对高于文科学生,因此他们对网络运用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强于文科学生。

但由于网络使用的普及,文科大学生认为自己也基本能应对网络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网络能力感方面与理科没有太大差异。

与此同时文科学生的现实社交可能比理科相对活跃,网上的情感寻求动机弱些。

4.3 年级三、四年级在网络能力感、环境把握感、总体效能感方面得分相对较高。

尤其是大三学生。

一年级最低。

一、三年级行为努力感得分较高。

三、四年级在网络交往动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一、二年级。

从访谈中得知,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大学里学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较多,随着二年级开始个人有拥有电脑人数的增加与比较便利的网络服务,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使用网络,三年级时网络能力感、环境把握感、总体效能感方面得分达到一个最高点,并且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满足情感需要的愿望也开始变得强烈。

4.4 上网时间 从网络效能感、环境把握感两方面看,每周上网时间在15小时以上的,在和别人比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网络技术持肯定态度。

行为努力感方面,每周上网11~15小时的得分最高。

上网时间在一定范围的增加,效能感总分提高。

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的得分呈递增状态。

可能是由于网络使用的时间越多,以网络为媒介交流的机会增加,对网络使用的体会会发生变化,但网络使用的时间管理是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5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网络交往动机的关系状况 网络能力感、环境把握感作为信息获取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说明对网络具有一定掌控能力的个体较喜欢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相关信息。

环境把握感、网络能力感是情感调节的有效预测变量,网络能力感对情感调节起着负向作用。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环境把握感和动机的情感调节维度本身都是个体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互动中体验自身价值感的过程。

另一方面,网络能力感预测力较弱而且是负向的,有可能是个体对自己网络使用信心不足,不能更多了解网络丰富的功用,容易沉溺于他们最熟悉的网络交往过程,例如:QQ聊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