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表达权【“聚媒体”:民意表达的新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带给传统媒体近乎颠覆性的变革。

2005年,“自媒体”更是随着博客和web2.0的迅猛发展而异军突起。

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人都能成为自媒体的内容制造者和传媒主宰。

媒体”自此走下神坛,剥去了服务于统治阶层的神圣外衣。

两年过去了,互联网的跃进式发展并没有止步于自媒体和web2.0,自媒体基数趋于无穷大的增长以及日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之逐渐聚合、连接在一起,扮演起表达一类人或一群人观点的角色。

鉴于“生成(Becoming)的概念比存在(Being)的概念重要,行动的观念比完成(achieved completion)的观念重要”,因此可以把这种新的媒体现象定义为聚媒体

媒体与聚媒体      要说聚媒体,首先得说自媒体(We Media)。

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

包括BBS(电子布告栏系统),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GroupMessage(手机群发)等。

了解了自媒体,我们就不难理解聚媒体的概念了。

它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征或持有某类共同观点的人群,基于自媒体的方式,向不特定的多数或特定的个人传递信息的现象。

媒体并非媒体的一种,而是自媒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规模后,自然产生的一种聚合(Converge)式的表象(Representation),这种表象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超越了自媒体本身。

媒体可以依附于很小的载体,不一定是博客或论坛,甚至某些问题的匿名留言,都能成为聚媒体表现的宿主

由于这种表象往往传达众人(而非个体)的意愿或趋向,其中辩谈的话题贴近伦常日用,渗入表象世界,激活文化动力,注入和谐因子,对于“希望听到广大民众内心声音”的诉求更加契合,此功用是传统媒体(OldMedia)无法替代的,且能同样满足媒体的社会功能。

基于此,我们把这种表象的命名定位为媒体,称之为聚媒体(JoinMedia)。

媒体的寄生特性      如前所述,聚媒体并非是独立的媒体,它需要依附在某种媒体上而生存,不论是博客圈(Blogosphere)、论坛(Fourm),还是留言区(Leave Word),聚媒体现在的宿主还仅限于网络媒体(Network)。

因为这一创造曝光机会的最佳工具使得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它的传播力量和无所不在的触角,同时极大实现受众的热认知(hot cognition)。

媒体的网络寄生特性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不同的宿主带给聚媒体多元的具体表征。

媒体有时只寄生于一个宿主,有时则寄生于多个宿主,无论如何,它总是在传递聚集在一起的众人的声音,这种声音的传播较之传统媒体方式更真实、更有效,更具人性色彩。

博客、论坛人皆熟识,但通过它们形成的媒体聚合力还不够直接快速、真实有效,因为有时候博客主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浏览量,并不选择表达真实的声音

相对于The New New Internet(新新互联网),博客和论坛已略显老态,不足以担当聚媒体的最佳宿主

在过去的一年里,更具个性、更加自由、能听到更多真实声音的传播方式逐渐从一盘散沙聚集成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

比如,新浪网和搜狐网发布的新闻后跟随的“发表评论”,百度的“贴吧”等,其特点在于“不需要注册用户,可以直接匿名发言”。

这块生长真实声音、及时话语的肥沃土壤,业已成为聚媒体的绝佳宿主,网络用户可以在不违法的基础上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媒体是自媒体高度发展的产物      博客是自媒体的代表形式。

从1999年Peter Merholz开始使用Weblog的缩略语:Blog为正式命名,到2001年的“9•11”事件后,博客得到重视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与者莘莘的大众媒体

据CNNIC在2007年12月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博客作者4968.2万人,博客空间多达7300万个。

对于一个完全需要作者制造或整理内容发布的媒体形式来说,博客独具的激发人的内心潜意识、凸显自我、表达自我、肯定自我和彰显自我的特点是其最大魅力,在短短两年间,聚集近5000万的作者群就是明证。

有人说传统媒体是“死树”(dead tree),这个问题尚待商榷。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自媒体高举新媒体(New Media)大旗,带给媒体受众颠覆性的全新感受。

在这场新媒体革命中,互联网完成了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梦想:为个人提供平台,使其成为在线内容的制造者兼消费者。

不宁唯是,自媒体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授话语权(the right to speak)给草根阶层,张扬点状自我(punctual self),释放自身潜能,助力个性成长,铸就个体价值,且间接地削弱了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打破了长期以来媒体垄断的局面。

“一旦成为奉献者,你将永远不会孤独”。

媒体发展到一定的基数,具备了统计学采样价值和聚媒体产生的基础时,也即自媒体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形成海量数据时,聚媒体便应运而生,且气势恢宏、蔚为大观。

媒体的“低端”特性      如前所述,聚媒体宿主不要求具备实名特征,也就是说可以不留身份,自由发布个人观点,这也是聚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公共的,私下的。

与自媒体相比,聚媒体具有更模糊的信息来源,更多的民众声音、更混杂的信息可信度和更大的受众影响力。

在聚媒体中大量发言、表达观点的作者主要集中于低阶层的草根民众(grass roots),姑且称之为“低端”。

在传统媒体中,他们无法掌握媒体内容的控制权,而通过聚媒体,则可以很容易地赢得话语权,肆行表现的冲动。

观点和意见在第一时间就能获得传播和交流,并能达成自媒体传播的合力。

媒体表现出的“遍地开花的、打破阶层的对等交流”特性,可能是互联网带来的对社会与经济的最宏大的破坏性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大享受和收益的无疑是传统意义上的低阶层民众

要知道,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低层民众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共同分享。

在聚媒体世界中更容易找到和自己一样的声音、一样的观点、一样的境遇,个体不再感到孤立和无助,“幸福地”融入到了具有共同特征或持有相同观点的群体,去加入胜利、实现共赢。

诚然,与“低端”相对应的“高端”在聚媒体中也并不鲜见,他们常作为意见领袖出现,总结或者代言草根民众的意见和声音,且往往能达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不凡效果。

“高端”通过这种方法,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海量民众支持,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意见领袖地位。

但归根结底,“低端”才是聚媒体的中坚力量,他们是聚媒体内容的原创作者和忠实读者。

通过聚媒体,我们能听到更多、更及时、更真切的在传统媒体中没有话语权的草根民众声音

因之,聚媒体是能够直接反映民情民意的最佳传播媒体

媒体的舆论导向性      最突出的聚媒体表现形式就是各大网站热点新闻之后跟随的网友评论,虽然名称各不相同,比如新浪网的叫“发表评论”,搜狐网的是“我来说两句”,但其功能及目的性非常明确,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特性,赋予每个浏览者以发言权,获取其对新闻的观点和评论。

用户完全可以匿名使用这种功能。

当普通民众第一次了解到这样的功能时,一种“我也能发言”的表达冲动便会油然而生。

“片刻的卓见有时相当于一生的经验”,无论言语多寡,哪怕是只留下一个字,也是自己的声音个体的态度、独到的见解。

在这样的心理活动驱使下,聚媒体获取了大量网民的关注,热点新闻往往在发布几小时之后就能得到数千条甚至数万条留言。

此过程亦验证了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

留言者点击“我来说两句”之后,马上会看到其他网友的各种评论,而这个语言环境并不是十分讲究,甚至于缺乏约束。

只要没有脏话,只要没有明显违法的措辞,几乎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都可以在这里倾诉,其中包括:愤怒、无奈、同情、抱怨、感伤、呼吁等民众最难找到合适渠道宣泄的情感。

看过几条留言之后,受众很容易被这肆意的语言氛围所感染,对该新闻的感受犹如导火索般引爆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感体悟……那么,通过键盘输入个人观点,将其公之于聚媒体受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成就感、快意感自不待言。

这种类似于意淫而又超越意淫的方式得到了草根网民的大力追捧,他们通过聚媒体表达观点、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实现责任。

说到责任,即使在聚媒体,也总是正义的、积极的民众舆论能占上风,伸张正义、抨击邪恶、同情弱者、挑战强者成为聚媒体唱响的主旋律。

“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传统媒体最危险的特质或许在于它们总是顺从一条固化的、线性的道路,无法控制,只能看和听。

事实上,在“内容为王、个性至上”的传媒发展道路上,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晴雨表来衡量民声所在。

我们的体内有着不同的“我”存在,它们彼此相抵触;而不同的个体中又有相同的“我”存在,它们一旦碰触便能引发共鸣。

通过聚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哪些事件会惹得民怨载道、民愤难平,哪些事情能顺应民意、广受赞誉,又有哪些事情民众漠不关心、莫衷一是。

同时,个体会在这里找到群体,多个人的声音汇聚成一群人的声音,个人的意见连成群体的意见。

这就是聚媒体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让个体快速聚集成团体、群体,民众的和声变得更具震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媒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体察民情、知晓民生、倾听民意。

“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这种被老百姓诟病为“三拍决策”的行为方式终将被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碾压得粉碎。

科学、负责、切实、有效的决策将成为党和政府赢得民心、顺应民意的坚实基础。

在此过程中,倾听民众声音,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心声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如果说自媒体像是一个个结构完整的细胞,那么聚媒体则像是这些细胞构成的组织器官。

一个或几个细胞的问题很难传递出影响到大脑的信号,而数万、数百万细胞引发的组织异常,则很容易让大脑―――人体的神经中枢感到不适,随即做出反应,这也是为什么聚媒体对政府决策能带来影响的原因。

媒体传达的声音当然更具普遍性和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是单个自媒体所不可能达到的。

比如,在新交法颁布后,其只顾强调行人路权而忽视驾驶人路权的片面性规定,在广大车友中引发了剧烈的自媒体回应,遂在社会各阶层形成了长时间的讨论。

虽然初期各媒体通过专家座谈等方式力图证明新交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聚媒体声音宏亮而有力,车友们通过聚媒体找到了数量众多、与自己持有同样见地的“知己”,共同表达着一致的观点

经过3年沸沸扬扬的聚媒体讨论和无数事实案例的反复论证,新交法终于开始有了松动,于2007年10月酝酿修改,引人瞩目的第76条拟将修改为机动车无责,赔付不超过10%。

再看近来被热议的手机漫游费。

说来有趣,人们已经逆来顺受地交了十几年的漫游通讯费,一夜之间变成了众矢之的,被网友无情地揭露出四大问题,包括每年1分钱的成本、国际通行的惯例、历史沿袭的合理性以及移动公司的巨额利润。

这样关乎民生的敏感问题最容易得到基层民众的追捧,“移动”和“联通”瞬间被打上了垄断暴利的标签。

当“移动”和“联通” 对这样的意见躲躲闪闪、不作正面回应,甚至在听证会举行之后还是深感不满,诟病不休,议论不止。

其他诸如银行取款机故障案,广东电信封杀宽带“一拖N”事件,成品油涨价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

细看起来,这些热点话题离不开“民生”二字。

质言之,他们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到黎民的生活起居。

执政党有了这条能够获取民意又不劳民伤财的畅通渠道,理顺社会矛盾和科学决策的可操作性也就有了新的保障。

媒体的未来发展      媒体竞争愈演愈烈,聚媒体将如何借势、整合、升级、提速,以参与更多层次、更多角度、更多领域的传媒竞争?互联网及电子产品的创新发展,是聚媒体竞争的前提、发展的基础。

就目前的传媒技术看来,支持互动性的传播媒体中只有互联网是最强大、最高效、最有力的。

媒体依靠互动性而生存,且正在创造个体与社会间新的关系模式。

意见领袖不再是只能“来自上层”,通过聚媒体可以实现更多人际间的真诚交流、深入沟通、成功合作,提高广大受众的社会公德心、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媒体堪称“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的一种表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