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修的有效性探索 提高绘本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随着基础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有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教师研修的新目标。

那么,如何认识教师研修有效地开展教师研修活动?笔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一、有效教师研修      教师研修有效性是指研修对象通过研修之后,本体性知识得到拓宽,条件性知识得到更新,实践性知识得到提升,缄默性知识得到丰富,教育教学实践得到改进,教育智慧得到启迪。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到教师研修效益的理解与我们原有的观点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原本我们总认为研修有没有效益,主要看研修者有没有按要求完成研修内容。

但是,老师们却认为研修的效益是研修内容是否符合研修对象的学习要求,研修目的是否指向研修对象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研修的方式是否有利于研修对象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入交流与研讨。

教师们对研修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来看,“有效”是教师研修的关键。

二、有效教师研修探索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教师研修有效性定位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有效教研有效培训两个维度。

1、有效教研   有效教研教师通过参加教研活动,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学科课程目标,能对原有的教学实践行为进行反思,对已有的教学方式有修正的思考。

有效教研应体现五个核心要素:目的明确、载体真实、方式恰当、互动有效、引领到位。

因此,我们确立了“以‘两读’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对象、以课例为载体,多元参与,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有效教研基本思路。

“以‘两读’为主线”,即一切教研活动都要以引导、帮助教师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目标。

“以教师为主体”,即让一线教师有更多的参与教研的机会。

“以问题为对象”,即让教研回归教学原点,研究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真实问题。

“以课例为载体”,即每次教研活动都要有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素材。

“多元参与”,即每次教研活动以一线教师为主,备课组长、教研组组长、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学术团体会员等共同参与。

“分类实施”,即按不同对象开展不同类型的研讨活动

“形式多样”,即根据研究内容和活动目的、参与对象,选择与确定具体的活动形式。

2、有效培训   培训有效性表现为参训者对培训形式乐意接受,并积极参与。

有效培训应体现四个核心要素:参与积极,善于对话,观念先导,训练融合。

因此,我们确立了“完善培训管理,改革培训课程,拓宽培训渠道,加强培训研究”的有效培训基本思路。

完善培训管理,即建立健全培训规划、培训实施过程、培训效果评价等有关制度,严格执行培训办班管理制度,强化培训过程的实效性、培训结果的真实性和培训信息的完整性。

改革培训课程,即围绕培训目标进行培训调研,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动态,有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与项目必修,师德教育、新课程理论为公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公共选修与项目选修

课程内容选择方式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既体现导向性,又能满足参训者的实践需求。

拓宽培训渠道,即与有关高校、教师远程网络研修机构建立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办班。

如举办学历教育函授班、远程网络学历教育、远程网络学科培训,以及依托高校举办专项研修班等,不断拓宽培训渠道,为参训者创造更有效的学习机会。

加强培训研究,即加强对培训方式、课程设置、效果评价和培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强化培训者的学习与研究,与教师教育机构及教师教育学会建立密切联系,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家对本地区教师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认真总结培训经验,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培训实效,积极推广培训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文风)。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