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的阿库宁现象解读

齐沫池。

摘要:鲍里斯·阿库宁是当代俄罗斯文坛炙手可热的新生代作家,以其独特的后现代书写方式而独树一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畅销书,其作品不仅被本民族所痴迷,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从而形成了20—21世纪俄罗斯文坛一抹不一样的色彩——阿库宁现象,本文试以接受美学视角出发来解读阿库宁现象,进而探究其创作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鲍里斯·阿库宁;接受美学;阿库宁现象;当代俄罗斯文坛。

阿库宁现象(феомен Акунина)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不仅仅是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得不说俄罗斯文化转型时期的大背景是其得以发展的历史土壤,阿库宁抓住时机不断推出新作,获得了广泛读者的认可,在俄罗斯《真理报》最新的民意调查中也将其评为最受喜爱的作家。(1)这让我们不由得提出一个问题,究竟阿库宁创作有何独特之处,能在速食化消费化的时代让人们去驻足欣赏其作品,从而形成的阿库宁现象又有何神秘之处,这一问题也是俄罗斯有关阿库宁研究的一大热点。

一、一个作家和一种现象

鲍里斯·阿库宁原名格里高利·莎尔沃维奇·齐哈尔季什维利,1988年开始以阿库宁这个笔名进行文学创作,第一部作品《阿撒泻勒》的出版给当代俄罗斯文学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作家紧接着又推出“方多林系列”和“别拉盖雅系列”侦探小说,使其声名大噪,他的每部作品都会成为俄罗斯文评界讨论的焦点,这让其他大众文学作家难以望其项背。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极大关注,同时引起一系列文化层次上的震荡,从而形成一种时代症候性现象——阿库宁现象。从现象学解释来说,阿库宁现象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文学现象,(2)它代表的是一个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的独特世界感受。

阿库宁现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内因来看,阿库宁不拘泥于取悦大众读者而一味地进行“商场订货”式的写作,(3)而是在自己的作品中与经典对话,让读者在消遣娱乐的同时找回了难得的审美价值。阿库宁创作当然不是装载着沉重思想的严肃文学,也不是满载消遣娱乐的大众文学,而是以中间体裁(средний жанр)的形态呈现在读者眼前,填平了大众文学与严肃文学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外因来看,受到苏联解体的大环境影响,俄罗斯民众对一切绝对价值产生怀疑,对传统的精英文化失去信心,而此时由于改革和解体造成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一切向西方学习成了当时俄罗斯社会风向标。在西方文化所崇尚的消费理念的影响下,俄罗斯大众文学蓬勃发展,阿库宁正是在此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登上文坛并推出几部力作而声名鹊起。阿库宁大众文学体裁作为包装,文本内蕴含着与传统经典文本的对话,有着对社会和个人存在的关注与思考,让身处迷茫的俄罗斯民众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就是阿库宁能在这个文化转型时期的多元化大背景下脱颖而出的最佳力证。

二、一种审美尺度。

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指出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形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而是具有能动作用的积极参与者,将讀者的期待视野作为一种审美尺度,(4)接受美学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中形成一个变化曲线。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阿库宁现象,不难发现,阿库宁创作是以读者期待视野为中心,但又没有失去主体的创作性,而是将读者放在一个平等的对话地位,读者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接受,丰富其作品的批评价值体系。

阿库宁现象的直接决定者是接受主体,接受主体价值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作家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如果把阿库宁作品放在19世纪,估计只能被列入不入流的文学,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而阿库宁所处的时代接受主体与19世纪的精英读者不同,当代接受主体是面向大众读者,而大众读者在消费速食文化的影响下养成了一种消费习惯,不再需要带着沉重说理任务的文学作品,追求的是以一种娱乐审美态度来面对文学作品阿库宁创作既是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适应”,又是对它的“超越、辜负”和校正。(1)阿库宁之所以受到读者如此追捧,是因为无论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多么不同的读者都能在阿库宁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哈姆雷特”,因为阿库宁创作没有像其他大众文学作家一样一味迎合商业计划,而是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者,在充分考虑读者文本文学价值基础上进行创作,从而让不同的读者听起来都是和谐的乐章。

三、读者亦是解密者。

姚斯的接受美学读者放在决定作品文学价值的中心地位,(2)这与阿库宁创作理念不谋而合,阿库宁创作读者的期待视野充分纳入自己的创作中,其最新力作《FM密码》的情节建构充分可以体现对读者视野的考虑,《FM密码》是侦探小说与经典文本《罪与罚》相结合,以后现代互文游戏叙事策略将传统的思想小说《罪与罚》进行丹·布朗式的改写,使小说褪去了沉重的思想任务,以情节张力十足的侦探小说呈现出来。让读者不再面对晦涩难懂的思想巨著,而是通过寻找《罪与罚》手稿的游戏形式来与经典文本形成对话,读者成为解密者,能在小说中找到阿库宁精心设计的谜题,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将读者的阅读体验置于重中之重,阿库宁在小说中对经典文本的用典、引用与戏仿丰富读者的阅读层次,让读者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是在寻找与经典文本联系的游戏中乐此不疲,充分发挥了读者作用的能动性。

四、结语。

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阿库宁现象,可以看出阿库宁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其充分关注期待视野密不可分,阿库宁读者作为作品的主动接受者与参与者,在不失去主体创作性的同时以读者期待视野为重,丰富其作品的解读维度。虽然说每个人眼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但是不同审美取向的读者都可以从阿库宁创作中获得相应的审美享受,这也就是为何阿库宁能在众多大众文学作家中脱颖而出,阿库宁现象又经久不衰的原因。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