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地图的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乃至国际上都在积极实施远程教育,而网络课程是实现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

网络课程设计对于开发优质、高效的网络课程,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性和学习的个性化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知识,使得看似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却因没有得到有效地组织而使学习者迷失方向,因此一个高效的知识组织工具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深入地了解知识地图概念,把知识地图运用到网络课程中,并通过调查众多学习者学习习惯等,分析并获得更高效的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知识地图 网络课程 课程资源管理 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与基本概念   从上个世纪末到如今,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汲取知识、获取资源的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更新与进步,我国远程教育逐渐进入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教育时代,以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为代表的各类网络课程平台不断增多,但网上课程资源良莠不齐,课程质量难以保障并且内容重复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

大多数专家表示,通过对市场上现有的各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市场监管不严,网络课程各类资源繁杂,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无教育行业经验,同时由于网络的过度宣传,导致各类网络教育因自身质量低下而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有效的措施来整合网络课程资源,让学习者课程质量保证下高效地快捷地精准地找到学习资源。

1.1网络课程的概念   网络课程是指借助网络平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

由于课程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完成,因此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包括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

网络课程打破了地区及国界的限制,以网络为媒介,实现了人机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热情。

1.2知识地图的概念   知识地图是指用清单、图表等各种信息模式来表示知识分布及其各种关系的地图,是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良好工具。

最早提出知识地图的是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其在《情报学基础》将知识地图定义为:通过分析人类知识逻辑结构发现人类思维互相影响的枢纽点,将枢纽点进行连接形成与地图类似的图形,塑造知识的内部机构,将知识的结构以地图的形式表达出来[1]。

翁将知识地图定义为用于表达知识与形成知识的资料之间联系的工具。

牧指出知识地图进行知识查找、删选的工具[2]。

目前,各领域关于知识地图的定义未达成统一,专家各自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知识地图做出了以上几类定义。

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知识地图具有知识导向的功能,它能够帮助学习者缩短知识获取的时间,准确指示知识的具体位置,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获取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地图可以为各分散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工具,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搭建。

1.3网络课程知识地图的关系   网络课程的目标是运用它的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征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更加方便地汲取和学习知识知识地图的目标是借助图片及表格等各类信息可视化工具展示知识资源之间内部关系的地图,便于知识的集中化管理,方便学习者运用此工具更快更好地搜取知识从而到达学习的目的。

由此看来,网络课程知识地图的目标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让学习者可以更快更好地学习知识

学习网络课程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知识地图了解网络课程的结构,使学习者迅速掌握知识体系,了解知识概念联系从而全面掌握知识[3]。

2 网络课程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实证调查   网络课程在资源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发放、分析问卷结果得出网络课程的弊端。

2.1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取网上投放问卷的方式,明确注明所得数据仅供研究,保证对问卷填写者的信息进行保密,希望填写者尽可能认真且依据真实情况填写问卷,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16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40人,女生122人;18岁及以下7人,19—30岁150人,31—55岁5人;高中及以下4人,本科或专科153人,研究生4人,博士1人;有网络课程经历的138人,没有网络课程经历的24人。

2.2问卷设计   基于现有的网络课程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学习者对于网络课程学习目标的呈现的评价;学习者对于网络课程的界面和导航设计评价;学习者对于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评价;学习者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和协作交流方面的评定。

2.3调查结果分析   2.3.3学习目标   由表1可以看出,有45.1%的人在进行网上公开课之前有较为明确的目标,29.01%的人不太明确学习计划和目标,甚至有6.2%的人没有目标,只有19.8%的人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2.3.2导航设计和导向作用   由表2可以得出,63.0%的同学表示网络课程的导航设计相对合理;16.0%的学习者认为资源太多,导航不清楚,经常迷失方向;仅有17.3%的学习者认为导航很清晰,有助于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

2.3.3学习内容   由表3可得,43.8%的学习者认为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组织上符合网络学习的特点;28.4%的学习者认为内容结构比较清晰,改进更佳;0.6%的学习者认为结构混乱,不能支持他有效的学习,只有27.2%的学习者认为内容非常好,有很强的专业性。

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改善学习内容,或者是通过知识地图来促进课程内容的传递,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2.3.4协作交流   由表4可以得出,对于协作交流的设计,53.1%的学习者认为网络课程有简单的设计,6.2%的学习者认为并没有协作交流的设计,只有29.0%的人认为网络课程有明确详细的设计

我们需要改善网络课程协作交流部分的设计,促进学习者之?g以及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查缺补漏,更有效地学习

3 知识地图课程组织中的运用   课程组织是指在正确教育观的指引下,对既定的课程各元素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完整的组织结构,保证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紧密联系,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4]。

一般情况下,课程元素组成包括四方面内容,分别是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

第一,知识地图可将网络课程结构清楚地勾勒出来,用框架表示法让学习者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学习顺序。

通过这样清晰的网络课程结构,学习者可以从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了解他们所想学习知识点从而全方位地了解掌握这些知识

第二,网络课程内容很大的一个缺点是知识点混乱,而知识地图以图示的方式让学习者更加直观地感受了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以及连接性,?W习者完成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借助知识地图提供的逻辑关系可以使他们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全面掌握这些知识而达成学习者自己的目标。

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可以借助知识地图进行检索,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并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他们可以充分掌握自身学习情况。

学习者无法表达所需学习资料时,知识地图用内部自带的特有方法为他们提供目标资源。

知识地图的运用可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这样更方便学习者检索。

第三,在课程目标方面,运用知识地图可以更加清晰地知道学习者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有着怎样不同的课程目标,这样更能让学习者自己清晰地判断出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

第四,通过知识地图学习者可以更加清晰规划出课程评价的步骤,可以学习者全面地完整地有秩序地判断课程怎样改进自己学习方面的价值,并通过经验总结在之后的学习中针对不足加以改进。

总体而言,知识地图课程元素之间组织架构的合理化提供工具,并使课程内容搭配更加合理化,同时使课程目标更加高效地实现。

知识地图可以用清晰的结构将网络课程内容、学习者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结合起来,在学习者的目标指向下找到合适的网络课程内容,同时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对学习方式进行完善,与学习者学习期望结果不断接近。

4 知识地图网络课程中如何呈现与运用   网络课程是将传统的课堂内容借助视频、声音、动画、图像等信息化形式体现出来。

传统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通过文本在呈现的,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课程,它是以网络为媒介,从而实现了课程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呈现中引入知识地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使课程内容得到最有效的呈现。

4.1各类表现形式多样化,摒除以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   网络课程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知识地图地融入把各类形式合理组合,组成了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主动性,挖掘潜在学习能力,使学生保持轻松的学习心态,保证学习效率与质量。

4.2知识地图将开发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作为关键   交互性对于网络课程具有关键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网络交互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地图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另一方面可以完成学习知识点之间的交互,从而使网络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主体,保证学习者学习的连续性,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4.3关注学习者的认知发展   课程呈现借助知识地图设计,有助于精确总结学习者认知发展途径,对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出合理评价。

知识地图借助各类表现形式使课程内容融合度得到提升,学习者可以高效地完成网络课程学习

同时对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应进行总结,使课程内容设计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李艳红,赵波,甘健侯.基于知识地图的 MOOC 课程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5(5):85— 90.   [2] 姜宛彤,王翠萍,唐烨伟,张艳婷.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课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2):93— 98.   [3] 彭慧.基于知识地图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 浙江师范大学,2012.   [4] 安玫.课程环境与课程组织的进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3):38— 42.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