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肺肿物的切割活检与针吸活检对比研究

作者:梁永,龙健中,刘航,杨伯旭,冯坚。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肺肿物切割活检针吸活检阳性率和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把确诊为肺癌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CT引导下经皮组织切割活检组和CT引导下经皮组织针吸活检组(每组78例),分别活检后比较一次活检阳性率和并发症。结果 CT引导下经皮组织切割活检阳性率为92.33%,CT引导下经皮组织针吸活检阳性率为69.23%,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6.69,P<0.01),气胸和咯血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组织切割活检具有更高阳性率,明显优于针吸活检,创伤性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活组织检查切割;活组织检查针吸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发病率在不断提高,在城市居各种癌症之首,病理检查是诊断肺癌最有效的方法,是行放疗或化疗前不可或缺的,取得病理标本常用手段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经皮肺穿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中央型肺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对于非中央型肺癌及粘膜下生长的中央型癌检出率较低,对这类病例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肺活组织检查是最好选择,我们对CT引导下经皮穿肺组织切割活检针吸活检二者的检出率及并发症进行了比较,探讨适合诊断的最佳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7年3月期间,经CT检查提示肺部肿块,最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8例。其中A组男53例,女25例,年龄为56±3.2岁,外周型68例,中央型10例,肿块直径为4.4±1.1cm,行CT引导下经皮组织切割活检术。B组男54例,女24例,年龄为55.5±3.6岁,外周型67例,中央型11例,肿块直径为4.6±1.3cm,行CT引导下经皮组织针吸活检术。两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肿块大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 东芝螺旋CT机,日本TSK公司产18G或20G穿刺切割活检针,和国产的18G或20G的肺组织针吸活检针。

1.3 方法 全部患者活检以前做好相关检查,测定肿物大小及距离体表距离,拟定进针方向、路径及距离。操作前先利用一条与穿刺针相当的铅丝在体表定位并在CT下模拟显示即将进针的情况,定位满意后,在体表做好标记。对拟进针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和局麻。穿刺时嘱患者平静呼吸,按拟定路线进切割针或针吸针到计划深度后再做CT扫描,直至针尖位于肿物以内,避开坏死组织。A组患者直接切割活检,一般1~2次可取得满意组织,B组患者拔出针芯,用50ml注射器做持续性负压吸引,同时在针的垂直方向移动穿刺针1~2cm,2~3次,以获得更多的组织标本。穿刺抽吸的标本固定后及时送检病理,血性抽吸物涂片分别进行病理及细胞学检查患者在穿刺后留影像科,待1h后再次CT扫描,如无气胸或血胸,送患者回病房,卧床休息2h,并嘱患者避免用力咳嗽,平静呼吸。

1.4 肺活组织检查标准 以活组织病理检查找到肿瘤细胞或有诊断意义的病理组织者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