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完善

【摘 要】诉讼时效中断制度作为诉讼时效的障碍机制,是协调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诉讼时效中断制度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本身的不完善之处也日益显露出来,例如把起诉作为中断事由引发的问题;中断事由的种类过于简单笼统问题等。

本文通过与国外相关时效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完善我国诉讼时效中断制度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诉讼时效 中断事由 起诉 请求      诉讼时效期间及开始计算的方法,必然会使债权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只要债务人拖延给付时间,时效期间就必然完成,进而影响自己权利的实现。

因此,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必须赋予债权人对时效期间的进程施加影响的可能性。

诉讼时效中断制度便是对诉讼时效制度予以合理限制,以期有效实现其公平价值的典型机制之一。

然而,与其他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相比,我国的诉讼时效中断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仅提出其中几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可见,我国民法所采纳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起诉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种。

以下就以这三种中断事由为例逐一简要分析。

1.起诉   起诉,是指权利人在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于诉讼中行使其权利请求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

起诉权利人行使权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仅需要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而且还需要通过司法程序加以支持,因此法律把他归为时效中断事由

2.请求   请求,是指对于应受时效利益之人,于诉讼外主张其权利之意思表示。

请求能否作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立法例。

一是主张应将请求一项从中断事由中取消。

二是认为请求作为一种绝对中断事由

三是主张保留请求作为中断事由,但其中断效力是相对的,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30条规定:“时效请求中断者,若于请求后6个月内不起诉,视为不中断

”   本文赞同将请求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相对事由

首先这符合中国无讼、止讼的法律文化传统,清代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提到:“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反映了中国人对诉讼的传统法律观念。

其次,权利人在提出请求后,若在很长时间内不起诉,民法没有必要仍然对其加以保护,而以请求后一定期限内起诉为条件限制,又可避免权利人不断请求所导致的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长期悬而不决的局面。

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是指义务人向权利人表示其义务存在的行为。

这种行为既可以是意思表示,也可以是具体的行为。

义务人承认其所负义务或者表示愿意履行义务时,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稳定下来,因此法律将其列为法定中断事由

二、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问题      1.国外相关制度规定及评析   将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立法及学界一般不存在争执。

如前所述,起诉权利人行使权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它打破了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的状态,似乎理应成为时效中断事由

与传统规定不同的是,国际上开始出现把起诉归为时效中止事由的最新立法趋势。

《欧洲合同法原则》规定:“(1)自司法程序开始之时,请求权的时效期间发生中止;(2)自作出有效的判决或者案件因其他原因而终止时,时效期间中止停止……”德国学者Peters和Zimmermann认为,在经诉讼产生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或驳回诉讼的情况下,该程序结束之后重新开始计算原来的时效期间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要么裁决支持债权人的主张产生新的请求权,由于该请求权为法律判决所支持,其时效期间较长而且必须重新计算该新的请求权的时效期间;要么法庭判决不存在此种请求权,则此时只能发生时效中止

《德国债法现代化法》第204条采纳了这种意见,将追诉措施规定为中止事实:“消灭时效权利追诉而中止

提起给付之诉,请求权确认之诉、给予执行文句之诉或发布执行判决之诉……第1款的中止在裁判确定或在所开始的程序以其他方式终结之后6个月结束。

”之所以规定此种6个月的期限,是因为在一些程序中,最终并不完全出现事实上的判决,因此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应当给予债权人一定的时间以寻求其他主张自己权利的方式。

实际上,诉讼程序可能因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等原因而终止,此规定可以保证权利人有充足的时间再次起诉,切实保障权利人的利益。

2.我国此项规定引发的问题   起诉,从世界各国立法来看,无非产生如下结果: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诉、按撤诉处理、生效实体裁判文书的产生。

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被驳回,则表明其实体请求已被否认,不再发生诉讼时效计算问题。

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得到保护,那么因诉讼的种类不同而有是否需要履行或执行之分。

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已有关于执行期限的设置,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申请执行时效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因此,在法院作出生效实体裁判文书,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情形下直接适用申请执行的期限,同样不发生诉讼时效的重新计算。

那么在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情形下时效是否发生中断呢?对此,《民法通则》并未涉及具体的适用,只在《海商法》第267条中规定:“时效请求人提起诉讼、提交仲裁或者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但是,请求人撤回起诉、撤回仲裁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的,时效中断

”理由是在最长的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可能为了达到中断时效的目的而不断地起诉、再撤诉

但是,这里没有考虑到的是,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按撤诉处理,当事人撤诉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例如,债务争端已和解、受诉法院无管辖权、证据不足等,并不是只有当事人在自愿放弃权利时才会撤诉

3.对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或者中止事由的抉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起诉诉讼时效的影响,实质上仅仅涉及了诉讼程序终止时没有生效实体裁判产生的情形。

如果在诉讼程序终止时没有产生生效实体裁判时,将起诉作为中断事由,有些人可能会为达到中断时效的目的不断地起诉

但是,如果认为撤诉、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视为未起诉,不能影响时效期间的进行,在不可归责于原告的情形下,又可能使时效期间在司法程序进行过程中届满,剥夺了原告再次起诉权利

诉讼时效的目的在于惩罚那些眠于权利之上者,实质上是对权利人行使权利在时间上的限制。

但过多或者过少地限制权利人行使权利,又将违背民法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理念。

因此,我国未来的诉讼时效制度,应该顺应世界最新的立法趋势,将起诉作为时效期间中止事由,如果司法程序终止时没有作出实体性裁判,则原告在司法程序终止后还将享有起诉前剩余的时效期间,可以再次寻求保护自己权利的途径。

同时,为了避免原告由于剩余的诉讼时效期间过短而错过再次起诉的机会,可以借鉴《德国债法现代化法》的做法,将中止的时间持续到司法程序结束后的六个月之后,以便为权利人留下继续行使救济权利的宝贵时间。

三、我国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种类及可行性分析      从我国现行的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法定事由的立法来讲,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的三种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

二是《民法通则意见》第201条将权利人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或者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和第202条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请求补充为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从以上规定可看出我国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种类过于简单,中断事由可行性差等。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