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焦虑灞波儿 [别拿焦虑不当回事儿]

每天数次的查收邮件,明知完全没有必要却控制不住;极大的工作压力下,总是怀疑自己身体患病,并为此焦虑不已,影响睡眠和饮食;自己工作很努力,但却想以自己的勤奋程度来要求身边的亲人,你有没有发现身边这样的现象?诸如这样的烦恼是不是正在侵扰你的生活?我们为何会如此焦虑?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焦虑障碍门诊和北京友谊医院心理健康之友的部分专家。

专家分析,各类焦虑障碍的发生在城市人口中尤为突出,其中,白领、脑力工作者居多。

焦虑障碍焦虑      “焦虑!”这个心理学术词语被人们随口说出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更有人说,这是一个“焦虑的年代”。

那么,当我们在为种种原因焦虑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焦虑障碍症已经走近了我们?   对此,北京友谊医院心理治疗师辛思洁教授表示,焦虑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体验到并且很需要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完全没有焦虑,就会非常怠惰。

焦虑类似于神经唤醒水平,当处于中度唤醒水平时,人的工作效能最高,神经唤醒水平处于低度和高度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功能。

比如我们看书时,如果唤醒水平低,就会昏昏欲睡,唤醒水平过高,可能由于紧张什么内容都没有看进去。

“如果正常的焦虑转化为焦虑障碍 (焦虑神经症),肯定是生活中遇到的几种挫折叠加在一起。

焦虑障碍的发病往往是由于心理刺激因素,家庭、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都可能是这些因素。

而一个具有焦虑型人格基础的人,在经历了一些刺激性生活事件后,就容易转化成焦虑障碍患者

辛思洁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辛思洁教授分析了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

急性焦虑也称作惊恐障碍,往往会突然间发生。

“曾有一位32岁的来访者,症状比较夸张,发作时会突然间感到害怕,担心自己会突然死去。

在乘坐公交车的途中会突然出现喘不上气、出汗、瞳孔放大等症状,要下车休息。

”辛教授举例说明。

与之不同,慢性焦虑患者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可以正常生活,但一般会伴随情绪抑郁,比如有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等。

哪些人容易产生焦虑障碍      在采访中,专家表示,各类焦虑障碍的发生在城市人口中尤为突出。

那么,焦虑障碍的产生与自身以及所从事的职业之间有什么关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病房室主任林涛认为,焦虑障碍能够出现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当中。

比如强迫性洗手这一症状,在白领和其他阶层都有所表现。

但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群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不同。

从就诊情况来看,脑力劳动者和白领的人数相对多。

“在高强度脑力工作者中,强迫症特别典型,它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

比如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仍然止不住地每隔几分钟查一下邮件,否则就不踏实。

这种情况就是强迫症的表现,属于焦虑障碍

林涛主任分析说。

而辛教授认为,患焦虑障碍患者白领、脑力工作者居多的情况,也和这类人群文化水平和收入相对高有关系。

辛教授举例,曾经一个来访者是个女博士,对待自己的工作学习非常勤奋努力,却总认为自己的儿子学习不够努力并患有心理疾病,当这位女士带儿子来进行心理咨询时,心理治疗师发现,她的儿子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相反这位女士患有焦虑障碍

“这种症状患者会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去影响、限制其他人的行为。

越是与之亲近的人,越容易受到影响。

”      寻找引起内心冲突的导火索      焦虑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一些成年人存在述情障碍,不能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源于其过去的成长经历。

情绪是一种心理能力,长期的积压会产生焦虑,最后很可能转化为焦虑障碍的躯体症状

对于焦虑障碍患者,现在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其中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

林涛主任认为,导致焦虑障碍的原因更多的是患者心理冲突

因此,焦虑障碍患者除了适当用药之外,最好能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治疗又分精神分析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

而关键之处,在于找到引起患者内心冲突的那根导火索。

“对于一个强迫症患者,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我们会对其进行评估,看患者的强迫症状与生物性因素的关系密切程度。

因为,有时患者在生活中没有太多心理刺激因素,那么他的症状可能与生物因素的关系更密切,这时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而有些患者存在很大的心理冲突,虽然药物可以帮助他缓解症状,但不能解除他内心深处的冲突,应该对其进行心理治疗。

林涛主任说。

对于存在于焦虑障碍患者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患者自身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这些冲突会以扭曲变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焦虑障碍的种种症状,如强迫、焦虑、恐怖等等。

精神分析法就是帮助患者去探索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

探索的方法很多,比如梦的解析等。

林主任强调,采用什么疗法,取决于不同的治疗取向。

目前应用得比较多的是精神分析法。

无论是哪种焦虑障碍,都主要有两种情绪表达,抑郁情绪焦虑情绪,这两种情绪会相互转化。

而前者比后者的情况更为严重一些。

辛思洁打了个比方,就像两个溺水者,焦虑情绪的人还有挣扎的反应,而抑郁情绪的人已经无声息地沉下去了。

因此,在焦虑阶段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阻止其发展成为抑郁症患者

做一个“平衡”的人      对于如何减少脑力劳动者出现焦虑障碍几率的问题,辛思洁表示,压力本身是无法减轻的,但是,压力可以放下。

“这张纸很轻吧?如果这样举上8个小时,就成了不能承受之轻了。

很多人觉得压力大是因为他一直举着这个压力

辛思洁表达得很形象。

对于科研工作者、白领等脑力劳动者,辛思洁建议, “把压力限定在8小时之内”。

下班之后,把压力放下,让头脑转到其他的兴奋点上。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方法。

但一些具有强迫性或者焦虑性人格基础的人,做不到真正放下压力

虽然口头上说放下了,事实上却是背着压力出了办公室。

长此以往,这些人会出现一些躯体或情绪症状,需要专业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中一个核心问题,其实是人生观的教育。

现在焦虑的情况很普遍,究其原因,就是社会文化出现了偏差,人们的物质欲望太重,而精神处于饥渴状态。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在人生观中物、情两者的平衡,那么,会避免很多心理疾病的发生。

辛思洁教授强调。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