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

摘 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是为生态脆弱、 经济 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 发展 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家级的试验区。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毕节试验区 旅游 发展的环境,找出旅游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并确定其外部机遇和挑战,以有助于毕节试验区旅游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以旅游统筹开发扶贫与生态保护,不断深化和发展试验区的新内涵提供支持。   关键词:贫困山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可持续战略      1 优势分析(Strenth)      1.1 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独占性强,比较优势明显。 自然 资源方面:以织金洞、九洞天、韭菜坪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以百里杜鹃为代表的植物观赏旅游资源;草海、东风湖等为代表的湖泊生态旅游资源等。人文资源方面:以奢香博物馆、大屯土司庄园等为代表的 历史 文化遗迹类旅游资源;以川滇黔革命委员会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风情。此外,还有神秘的夜郎文化,神奇的石门坎,以及舒适的气候资源等。其中,世界级的占4.9%,国家级的占7.4%,省地级的占30.9%,市县级的占56.8%。这些都是具有较强垄断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1.2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毕节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全区共有古文化遗址5处,古墓3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66处,彝汉文石刻181处,革命遗址、遗迹34处,文物葬品98件。 尤具特色的大方城北“奢香墓葬”、 黔西沙窝区的“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毕节青场镇“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场镇的“大屯土司庄园遗址”、威宁中水镇的汉墓群、赫章可乐汉墓遗址;省级历史名城大方、织金。这些无不体现毕节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1.3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毕节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全区2.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彝、苗、回、仡佬、白族等30多个民族共670多万人口。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如具有浓郁气息的民族节日如彝家的“茶花节”、“火把节”,苗家的“跳花坡”及获过国际大奖的苗族舞蹈“滚山珠”,“贵州省苗族歌舞之乡”化屋基,彝族的“摄泰吉”民族戏曲乐器、古籍文化等。各民族塑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庆活动、民间歌舞、饮食文化、医药文化民族工艺等,在国内外均有极大的吸引力,构成民族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1.4 毕节试验区的 政治 优势 毕业论文   毕节是一个革命老区,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毕节建立。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金沙县;红二方面军在这里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4个县的95个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有5000多名各族青年参加了红军。此外,毕节还是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于1988年6月批准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创办和发展,凝聚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相关部委的力量。作为国家推动贫困地区 科学 发展的“试验场”,毕节试验区是 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一个典范,也是多党合作的政治试验田。这些都是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代表的政治旅游所具有的明显政治优势。   1.5 保存度好,后发势大   毕节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具有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虽然旅游资源开发晚,发展步伐慢,但资源保存度好,开发潜力大,特别是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溶洞奇观,对沿海、港台及海外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之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开发、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少走弯路,减少成本,可望后来居上。      2 劣势分析(Weakness)      2.1 交通 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旅游开发成本较高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可进入性差,对外交通不畅。仅有一条高等级公路(贵毕路)与贵阳相连,其余对外道路等级较低,路面铺装简陋。内昆铁路都经过毕节,但只在威宁有一个站点。与相邻的省份(四川和云南)的联系较弱。还没有机场。内部交通严重滞后。贵毕线仅连接了毕节、大方和黔西,其它县级市镇之间仅靠简易铺装的道路相连,交通极不方便。乡镇一级的道路情况更差,还没做到完全通油路。各景区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旅游线路连接,现有的几条旅游交通干线不能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服务。支持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力量薄弱,交通、通讯、服务等基础设施条件差。   2.2 经济发展落后,旅游投入不够   欠发达、欠开发毕节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较困难的贫困山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尚有59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未很好解决。地县乡三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抽出大量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新项目的开发及景区的建设和景区服务的完善,又由于区位偏、远离沿海发达地区,体制不顺,也难以吸引外部资金。   2.3 目前开发档次较低,缺乏专业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旅游资源开发面不够广、档次不高、产品少,以致毕节旅游市场规模较小,在贵州省所占的比重也较小。来毕节旅游的人,主要是以观光为主,消费较低,由于没有休闲度假产品,休闲度假市场基本没有形成。。

代写论文   在全国旅游人才缺乏的情况下,毕节人力资源缺口更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经验不足, 尤其缺乏专业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2.4 旅游资源密度相对较小,景点分布比较分散   贫困山区面积广大,虽然旅游资源在类型、特色和知名度、垄断性方面具有独特性,但景点分布比较分散,旅游资源密度较小,知名旅游地之间距离较远。如主要的景区,织金洞、九洞天、草海、百里杜鹃、总溪河分属不同的县,这给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   2.5 客源市场结构不合理,省外游客和入境游较少   客源市场以区内省内客源为主,省外游客少。游客主要限于毕节地区和贵阳市,六盘水市,以及少量成渝昆地区的游客。省外辐射力度基本到达成渝昆地区,影响力小, 比如: 成都、重庆、昆明三大城市的前十佳旅行社没有一家旅行社有推出关于毕节旅游的产品;贵阳市内的旅行社也只有部分非主流旅行社推出“织金洞一日游”、“百里杜鹃奢香墓一日游”的产品。国际旅游者很少,主要依靠黄果树瀑布分流少量游客来此观光。      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3.1 政府对发展旅游的高度重视   随着贵州旅游的整体性崛起,毕节地区行署更加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毕节将以其综合旅游资源的突出优势,着力发展休闲旅游,最终形成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从而提升贵州的整体旅游水平,成为未来“多彩贵州”的集中展示区,成为贵州旅游新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深化、统筹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内在统一   毕节试验区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条件,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必须把旅游也作为一个关乎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抓,树立旅游业的龙头地位,依托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思维,将毕节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和社会事业统筹考虑,不断深化和发展试验区的新内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望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实现“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区域发展的示范。。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