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噪音艺术的多元化解读

摘 要:噪声艺术不拘泥对自然的模仿再现,向有独特表现力、语法结构的音乐靠拢。

噪音艺术用寻找与否定来确证美,让人远离舒适区。

它依据形而上学的断言,以一种非实用的重建和颠覆的实践形式,暗示存在着的那些真正的现实。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噪音多元化现当代艺术   声音分纯音、乐音噪音三种。

纯音由音叉震动产生。

乐音由发音物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悦耳动听。

噪音是固定密度和频率进行的声波,振动嘈杂无序而不规律,音源振动的频率高,振幅强,长久以来,被定义为“不希望听到的声音”。

当代,噪音被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噪音波”产生核聚变;噪声除草、诊病、测温,噪音发射器、放大器、滤波器等。

同时,噪音艺术应用也逐渐深入。

现当代噪音艺术特指,重视能量感的极端大音量,讲究概念性的听觉艺术形式

1、噪音应用于现当代艺术的佐证:噪杂中的崭新创见与艰辛跋涉   1?q1现代噪音艺术的特点。

先锋学派第一次提出噪音艺术的概念,按作曲家瓦雷兹的说法:“一切音乐都是有组织的噪音

”现代噪音艺术扎根于非主流文化,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和重建,其特点彰显西方个人解放运动的特征:a、哲学化:思维和逻辑的独立。

b、体系化:理论方向和目标的趋向。

c、表现性:表现形式和手段的极端和绝对。

d、创新性:异想天开的构思。

e、叛逆性:自我存在强调。

f、主观性:性格和情感的张扬。

g、神秘感:对未省世界的求知欲。

1?q2现当代噪音艺术的探索之路:形式艺术作品的基础,是意识形态的反映。

自主的探索,是现当代噪音艺术发展的前提条件。

它旨在寻找可以对抗社会,又可以与社会保持对话关系的方式。

(1)噪音乐派:1913年意大利作曲家卢梭罗发表的《噪音艺术》。

随后,未来主义继承者们憧憬运动和速度的世界,以电子音乐的媒介传播带动了噪音乐派的崛起。

(2)噪音乐器:惠斯勒、寒风者、克罗克、加料钢琴、噪音作曲法、UPIC音乐系统等。

(3)噪音拼接:安泰尔在芭蕾舞配乐中采用了喇叭声、电锯声。

皮埃尔把火车行进间的声音拼接为《铁路练习曲》。

(4)噪音摇滚:为朋克摇滚流派,以不和谐、尖利的人声和乐器声,融入失真和嗡嗡声的噪音,产生充满情绪发泄和叛逆的声响能量,予人朦胧而麻醉的醉意。

(5)噪音政治:法国学者贾克?阿达利在《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一书探讨了音乐的深层社会意义:“倾听音乐就是倾听所有噪音

控制噪音便是“权力的反映”。

(6)行为噪音:哈龙?米尔扎的《卡农混音》将电缆缠绕在一起,用半解构CD机播放分割单轨的《卡农前奏》,产生刺耳噪音

以此反照当代人类灵魂以及信念的复杂矛盾,暗喻权力欲望的施虐。

(7)电子噪音:芬兰“粉色兄弟”组合,利用电脑程序,加工(分离、失真、放大、组合)支离破碎的音像。

(8)城市噪音:查贝拉的《城市噪音》,记录下车辆、机器、人群、自然等噪音,以乐器的模拟。

用以宣传“城市环保”。

(9)性感噪音:“日本地下乐界,尤以迷幻与噪音为两大宗”,[1]与本土情色文化融合。

譬如:裸体在同性恋酒吧嚎叫,邀请女郎担任主唱,作挑逗动作等。

(10)生态噪音:谭盾的歌剧《茶》配乐,受偶然派的影响,乐音噪音相合;水乐、纸乐、陶乐探索了音响的滥觞。

1?q3当代噪音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

(1)唯一。

以制造具有人化自然性质的噪音为终极目的。

(2)无序。

不受任何时间、地点、叙述方式的限制。

(3)器物。

机械、大量、流行、低价。

(4)刺激。

加大传播力度,调动生理心理机能。

2、噪音功能的现代生理学与心理学论据:活跃与适应的非同一性思维锻炼   2?q1噪音训练大脑的活跃。

压力激发潜能,噪音迫使人集中精力,大脑运用更多神经细胞,放射出混乱的电子信号,思维因此变得更加敏捷。

嚷闹的环境(迪斯科)可驱赶思想惰性,有利于刺激灵感,增强创新能力,甚至治疗耳聋。

2?q2噪音促进人格的进化。

美是快感。

噪音是现代生活不可回避的文明信号,烦嚣的声响(摇滚乐)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带来愉悦的快感。

人因此感受到自然和现实的存在,完成对自身存在的确证,完善人格。

3、噪音艺术的哲学的确证: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审美调和   3?q1噪音是意志之美的延续。

叔本华认为,“美是意志的休息”。

噪音的承受,依赖于意志。

“在几乎所有伟大作家的传记或个人言论集中,我都发现了他们对噪音的报怨,像康德、歌德、利希滕伯格、让?保尔等人。

”[3]噪音之美,象征着人类精神中自我否定,对“感觉经验、表象世界、意识机能”的理性鞭挞。

3?q2噪音是美在关系的表现。

噪音声音的一部分,乐音也是声音的一部分。

美是一种关系,无噪音即无声音

如果声音能予人美感,噪音也可予人美感。

如嵇康:“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

”;老子的“音声相和”;庄子的“人籁地籁天籁”等等。

而英国作家本?琼森所说,无论什么声音,总是有人爱听的”。

3?q3噪音是丑的审美听觉形式

现实中的丑,使人不快,不忍看、不愿听、不堪闻。

丑在变为审美对象时,由消极性畸形转化为与美得统一和谐。

正如雨果《克伦威尔序》里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2]   4、噪音艺术符号之解析:积聚于形式“能量场”的情感辐射   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之为善,但需要正视的是: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休谟看来,善的品质或行为能引起人精神上的愉悦,恶的品质或行为则与之相反。

哲学家阿多诺指出,现代艺术的重要性可以从压迫性的社会结构中提供一种形式的解放。

[1]在先锋派哪里,噪音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善性的一面,体现是人的负面的生存体验,也是这个娑婆世界的真相。

千变万化的噪音,以人无法接受的物态化形式,构成与愉悦感相左的情态能量场。

由此,审美主体的静观聆视打破,处于动态的情感颠簸之中,领悟到与传统艺术梦境相对应的现实感。

(1)过响音:激发压力感。

具有粗犷、野蛮、现实的感性形态,让人惊心动魄,情绪紧张,心潮澎湃。

(2)妨碍音:诱发荒诞感。

形式是怪诞、变形、不合情理与不和谐的,给人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3)不愉快音:促发憎恨感。

以反常、混乱、恶性的刺激等形式,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4)无影响音:引发优美感。

似静水深流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具有乐音般的节奏和规律性。

结论   综上所述,广义的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生的对象化显现,理应包含作为审美形态的噪音在内。

首先,噪音乐音表现形式不同。

噪音也能启发人的情感体验、意识投射、认知理解,甚至审美愉悦。

其次,噪音的功能,既包括含有肯定性,如与美构成对立面;也有否定性,如对生存虚无感的揭露等。

再次,噪声艺术的物态化是呈开放状态的召唤结构,旨在唤起主体感官的深层再创造表达的渴望。

最后,音源革命已在全球开花结果,构筑起成熟的体系。

如今噪音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戏剧、舞蹈、行为艺术,尤其是音乐等时间艺术和综合艺术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中学)   参考文献:   [1] 王杀 那无限阴郁的幽径―日本噪音音乐中的性[J].山东:音乐大观,2007.2   [2]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1.394   [3] (德)叔本华噪音[M].叔本华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216。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