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散谈:散时

一、诗教及其意义   孔府有个“诗礼堂”,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季氏》: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   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历来传为美谈,被称作“诗礼垂训”。

后世子孙建“诗礼堂”来纪念这件事,并以“诗礼传家”为荣耀。

“诗礼堂”前两棵古银杏树至今枝荣叶茂。

孔府菜中有一道传统名菜叫“诗礼银杏”,那银杏就是采自“诗礼堂”前古银杏树。

孔子整理删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将其作为教材,被后世称作“六经”,而《诗经》居“六经”之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很显然,孔子以自己删订的《诗三百》为教材,是为了达到“施于礼义”的教育目的。

其实,《论语》里除了父子对话中孔子对儿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教诲,还记录了一些关于“诗教”的言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可以兴,可以现,可以群,可以怨。

近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孔子诗教意义的认识。

《礼记•经解》里阐释诗教的意义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在孔子看来,讲学问修养,必须要学诗。

自此,诗教也就成了传统的育人途径之一。

今天讲的“诗教”,其外延应该更大,内涵也一定更丰富。

它应包含《诗经》在内的古典诗词,乃至现当代人的诗。

我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这种教育形式今天也有其借鉴意义。

钱理群的《呼吁“诗教传统”归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教不仅适合儿童天性,而且在保护与开启、培养儿童的自由与想象力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

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养是‘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

这不仅对于儿童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教育让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诗意,其教育意义应当毋庸置疑了吧。

二、诗教的形式   大致说来,诗教有两种形式:一是写诗育人,二是读诗育人

写诗育人

这是指教育写诗育人,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其效果却很明显,有针对性。

写诗育人古已有之。

陆游写诗教子,为后人称颂。

他鼓励儿子躬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指点儿子写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他临终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日读来,仍被他殷殷爱国之情所感染。

可以想见,陆游在当时对子女的教育该是何等深刻!   陶行知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品味,他说:“我要把育才办成一所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

我并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

但我要由我们的学校做起,使每个学生、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伟大教育家的情怀和对诗教孜孜以求的态度。

陶先生是言行一致的。

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写成诗,学生喜闻乐见,口口相传,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心田。

写诗鼓励学生,学问不但要重视“学”,还要重视“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河南灵宝市阳平一中副校长李冠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仅靠传统的简单说教已很难走进学生心中。

于是,他便想出一条新方法,使德育真正进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正是从这样的目的出发,爱好写诗的李冠民开始了“诗教”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生态校园的大主题。

春末夏初,校园里出现了很多鸟儿,有些在树上筑起了小巢,有一对儿还把巢安到了教室的屋檐下。

多好的教育契机啊!李冠民很快写出了一首诗,题为《别致的奖章》:   有一种声音实在美妙/那是清晨鸟儿在树丛的合唱/有一种景观最为动人/那是身边有许多鸟儿飞翔/校园里不能没有鸟雀/有鸟的地方就应该有鸟巢/鸟巢其实是一种最可爱的建筑/它又是镶嵌于校园的一枚奖章/只有文明、和谐充满生机的地方/才配得到这珍贵的奖赏   李冠民用小黑板将诗工工整整地抄好后,挂在一楼走廊上。

下课铃一响,立即吸引了学生的围观与诵读

此后,校园里再也未发生小鸟被伤害的事件;而教室屋檐下的一窝雏鸟也在大家的热切关注中一天天地长大,最终快乐地飞上了蓝天。

创作也是诗教,笔者却不大主张大家都来写诗,当然果真有兴趣,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

学生可写新诗写短诗,但不要当作业来完成。

在我们曲阜市实验中学,就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喜欢写诗

近期笔者出版了自己的教育诗集《泮水行吟》;语文组的教师都是学校新月诗社社员,连地理、数学、英语老师也“手痒”。

英语老师陈儒亭是班主任,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作诗行,念给同学们听:   同学/在我的眼里/你是一朵花/我已把你悄悄地/戴在了心上/尽管你花托下的刺儿/刺得我的心隐隐作痛/但是没关系/我忍着/直到有一天/我热诚的血浆/把你的刺软化了/吸收了/那时候/你就是世上最完美的花了/同学/在我的眼里/你是一朵花/我已把你悄悄地/戴在了心上   这首诗后来发表在《中国教师》杂志上。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学生读懂了教师的心志,感于心而得教化。

这种教化,如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许多学生也喜欢写诗

这也难怪,处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他们本身就应该是一首诗。

他们激情澎湃,幻想如云,情趣盎然。

笔者总说:“一个喜欢诗的孩子,他总也坏不到哪里去。

”他们写诗,会使心灵更澄明、更通透、更美好,生活更富有情趣,这也应视作自我教育的过程吧。

记得我们学校首届诗歌大赛是由北辰文学社副社长宫琳同学倡议的。

全校总共不过1500名学生,一下子收到诗作400多首。

同学们写诗的兴致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把学生的优秀诗作发表在校报上,发表在文学社社报《北辰文学》上。

曲阜市《鲁风》报还为我们开辟了专栏,整版刊发学生的诗作。

学校隆重举行了颁奖仪式,请大学教授、诗人彭兴奎先生作了诗歌创作专题讲座,把诗教活动推向了高潮。

小诗人们笑意写在脸上,那洋洋笑意不就是浓浓的诗意吗?   读诗育人

读诗育人简便易行,只要想做,人人可做。

但古今歌诗,浩如烟海,读什么,这要教育者精心选择,“取法乎上”。

选择那些富含哲理、意存高远的传世之作,则有利于学生明理悟道、陶冶情操、丰富语言,培养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三、我校的“诗教”实践   曲阜市实验中学在“诗教”方面已作了十年探索,确有一些成功做法。

选诗。

2000年始,学校便开展诵读论语》箴言和古诗词活动,那时所选《论语》箴言和古诗词是散页的,初一年级每周两首诗,初二年级每周一则箴言。

2003年,学校编印了《中华古诗词诵读篇目》,收入古典诗词60首,其中诗40首、词20首。

编选诵读篇目时,有意避开了已选入中小学教材的篇目,与学校另一册学校德育校本教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配合使用,增加了学生诵读量。

学生在初中三年,除教材规定的30篇古文、50首古诗词,再补充《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中的《论语》箴言30则,古典寓理短文20篇(段),合计190篇。

同学们读读背背,想想议议,从中受到文情诗理的熏陶渐染。

多年积淀,学校涵育催生了“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教育理想,诗教的特色愈加彰显。

2009年2月,曲阜市实验中学以此为基础,推出了传统文化精品工程――“五百工程”,即《百诗》《百联》《百歌》《论语百则》《名言百则》。

《百诗》《百联》《百歌》都可算做“诗教”范畴。

其中《百诗》中选编了从《诗经》到现代今人的诗词计142首,包含女诗人的诗10首、咏曲阜的诗10首,还有新诗10首。

这五个“百”就形成了曲阜市实验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文本课程。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生在校三年,果能接受“五百工程”的洗礼,汲取传统文化母乳的营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还会有问题吗?   读诗

读诗背诗是诗教的最有效方法。

诵读要不断强化,熟读成诵。

丰子恺曾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

“读”字的繁体为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须读22遍。

这样口熟心熟,历久不忘,在诵读过程中也悟个七八分了。

我们不太主张讲诗。

在这点上笔者很赞同顾随先生的观点:“读诗,读词,听人说好坏不成,须自己读,‘说食不饱’。

”他还说:“天下人不懂诗,便因讲诗的人太多了。

而且讲诗的人话太多,说话愈详,去诗愈远。

人最好自己参悟。

”他特别强调朗读,因为朗读不但能欣赏文字美,且能欣赏古人心情,感觉古人之力、古人之情。

古人也有过这样的论断:“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庭中望月;老年读诗,如台上玩月。

”年龄大小不同,阅历多少不同,读诗的见解和境界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我们相信,随着年龄长大,学生自会体悟、理解、消化。

这个理解的过程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且去慢慢体会吧。

悟一辈子,化一辈子,不就可以受教、受用一辈子吗?   展示。

读诗背诗,是个体行动,靠学生自主自觉,也靠教师检查敦促。

我校读背时间安排“三前”:每天第一节正课前10分钟,朗读试背;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落实背诵;睡前5分钟,温习巩固。

初一一学年完成“百诗百联”。

交流展示活动,安排“两赛”“四会”。

“两赛”,每学年两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场集体诵读;“四会”,是诗社组织的“四季诗会”,即校园之春诗会、端阳诗会、中秋诗会和新年诗会。

除“两赛”“四会”的常规诵读活动,我们还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全国“推普周”闭幕式、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典礼仪式,我们学校千人诵读方阵备受注目。

在与新加坡中小学四年多的教育交流中,我们创意策划了“同一个月亮,同一首诗”“同一个月亮,同一首歌”“同一个月亮,同一片天”系列活动。

在新加坡的舞台上,笔者和20名学生在古筝伴奏下,朗诵长诗《春江花月夜》,把“诗教”带出了国门。

为了配合诗教,学校还在四层的教学楼上创意制作了诗书画印长卷式文化长廊,一层走廊就是一部中国艺术史的长卷,十分壮观。

学生经意不经意地观之摩之,心领之神会之,最终达到“悟”或“化”的效果。

展示交流营造了诗教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读诗背诗的兴趣,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

学生读诗背诗诵诗唱诗,意趣无穷,欣欣然如坐春风。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