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泉教授的文学教育与学术研究

公元2010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秋高气爽,秋阳温煦,桂子山桂香浓郁。部分历届学生和9位研究生从海内外四面八方赶回母校,在桂苑宾馆,布置了一个温馨的环境,为黄清泉教授庆祝八十大寿。黄老师拄杖而行,笑容迷人,在学生的簇拥下,度过了这个美好的生日。

一。

先生姓黄,名清泉,字青白,1931年10月16日生,广东兴宁市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是华中大学与中原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合并改制后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师从著名学者钱基博、方步瀛教授,任教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从事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教研室主任,在华中师大从教三十余年,主编过多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教授。笔者有幸成为黄清泉老师的学生,缘于1977年中国废除十年而终于恢复的那次高考。我在离开高中五年后,因为那次匆忙参加的考试而成为华中师大中文系的学生。那时中文系的课程体系还保持着传统,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理所当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占课时最多的课程,从大二一直开到毕业,先秦汉魏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各讲一个学年,不像现在的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已经被很多莫名其妙的新开发课程吃了大户。我和我的77级同学们就因此尽情地享受了一个学年的黄清泉老师的讲台风采。逆推起来,黄老师当时将及五旬,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在77级的记忆里,黄老师是最得爱戴和最受追捧的几位老师之一。他是中文系的才子,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诗词楹联修养很深,书法潇洒俊美,板书豪爽大气,而在课堂上给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激情与文采。他操着一口客家味浓重的普通话,讲关汉卿、《西厢记》、《牡丹亭》和“南洪北孔”,讲前后七子、公安竟陵,讲《三国》、《水浒》、《西游》、《儒林》和《聊斋》、《红楼》,激动处神采飞扬,同学们听得如醉如痴。黄老师不但在对文学的解读中融入了热烈诚挚的感情,而且有很深沉的思考,我们在他激昂睿智深沉的话语里,分明感受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也才读懂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蕴含。黄老师的客家普通话具有一种特殊的语言魅力,下课后,常有同学拿腔捏调地大段模仿黄老师用客家普通话讲的精彩片段,惟妙惟肖,成为77级课外的高级乐趣,后来80级的一个同学更把这个模仿变成了保留节目。课后的另外一个常见镜头是,3号教学楼或5号学生宿舍前的老樟树下,同学们把黄老师围在核心,请教问题,讨论学术,黄老师两道浓眉,一脸笑容,耐心地解答同学们每一个疑难。那兼融着教师的责任感、学生的好学精神以及浓浓师生情意的美好画面,成为受教历届学生的珍贵记忆。

后来我也毕业留校,任教元明清文学,黄老师成了我的指导教师。那个时候高校重视教学,老先生们把站稳讲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其实道理很简单,教学是教师的本分,对课堂和学生负责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不像现在,高校把教学放在了末位。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非常认真地读书备课,写讲稿,写好的讲稿都要送给黄老师看,黄老师仔细地审读我的讲稿,认为写得不错的地方用红笔圈点,不妥的文字则注上批评文字,指导我修改,我的讲稿,字里行间都浸透了黄老师的心血。

老师很早就得了个“黄老头”的绰号,可能是他年轻的时候就面相有些出老,背也微偻,但更重要的原由应该是他特别的“老好”。黄老师为人友善真诚,助人为乐,对人特别热情,两弯笑眉撑着他的笑脸,呵呵的笑声富于感染力,晚年装了假牙,腰背也真的佝偻下来,他的笑容就更加令人亲近。三十年来,黄老师家是我经常的去处,虽然已经像自己的一个家一样了,但每次登门,黄老师总是笑脸相迎,十分高兴,我们谈学问、生活、家庭,也议论社会,抨击时弊,志同道合,其乐融融,非常投契。人生有这样的一位老人做老师,该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

前两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论文学课堂的魅力》,认为文学课堂的魅力来源于思想、激情、文采、个性四个基本元素及其相互融渗,我说那是我所追求的文学课堂的审美境界,其实,我正是在总结黄老师教学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些理性的认识,我不过是在传承黄老师的衣钵,并试图努力发扬光大之。黄清泉教授无疑是古典文学讲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的优秀教师,雨露杏林,培养了很多人才,例如著名学者首都师大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就是黄老师研究生的开门弟子。只可惜因时代原因开门嫌晚,退休太早,没能培育更多后生。

二。

八十年代初,学术界百废待兴,重振旗鼓,湖北省的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元明清研究方面非常活跃,黄老师与湖北大学张国光、李悔吾、王陆才先生,武汉大学吴志达、唐富龄先生,湖北省社科院张啸虎先生等知名学者联手,共同创造了湖北省学术界元明清文学研究的兴盛局面,并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是因为这个背景,黄老师学术研究首先聚焦于古典小说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领衔合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卷)(主编)、《世界短篇小说精华品赏》(中国古代卷)、《明清笔记小说新选》等,还有搜集在《清泉文存》中的一批论文。

老师的古典小说研究可以分为小说文献史料研究文言小说名篇选注欣赏、白话长篇小说名著解读、小说文化史研究,其间的层次进展关系非常分明。

小说文献史料方面的成果,首举当是黄老师华中师大同好曾祖荫、周伟民、王先霈四位老师合作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这本书完成于1981年7月,在当时的风气中走在前面。当时大家都在为小说研究做基础工作,或做书目,或做史料,如程毅中《古小说简目》(1981.4,中华书局),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1981.11,北大出版社),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1985,北大出版社),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1985,江西人民出版社)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规模不大,但眼光睿智,立意很高,有明确的理论意识,其《前言》有云:所选序跋“要尽可能地反映小说理论发展的历史状况,有助于总结中国小说理论发展的规律”;“要为当前小说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提供历史的借鉴”;“要有利于建立中国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小说理论”,“在文化史上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入选篇目都做了详细注解并认真解说其意义与价值,是几位华中师大老师中国小说理论史研究奉献的一份重要成果。紧接着,他们开始了《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的工作,由黄清泉老师主持,曾祖荫、王先霈、周伟民、殷杰、赖力行共襄其事,历经数个寒暑,到全国各地图书馆搜集资料(笔者85、86年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访学,还曾受命到北图特藏室抄录了几篇别处没有找到的序跋),于1989年出版了《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这件工作,继续延续着老师们对小说序跋理论意义的学术敏感,黄老师在前言中说:“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是以序跋、评点、专论、专著等形式为基本形态的。其中小说序跋这一形式,以汉代为滥觞,绵延不绝,直至明清两代则彬彬大盛。它较之小说评点、小说专论的形式,不仅时间要早,数量要大,资料要多,而且更体现了理论的实践性、丰富性,同时也葆有理论的概括性、完整性。它构成中国小说理论的主体部分。”“它对小说的辨体观念、分类观念、价值观念作了阐发与论定;它对小说的思想主旨、叙事艺术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与评论。”“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而且提出了真假、奇正、虚实、有无等一系列小说美学范畴,“有助于小说美学体系的宏观研究与整体把握。”但是“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附丽于小说作品,有的还分散见于笔记、诗文集、私家藏书目录,甚费爬梳,辑录不易”,①而这个辑录力求全备,所以此书福荫古代小说研究的长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文言小说名篇选注欣赏是黄老师的拿手好戏,所以多家出版社邀请他做这项工作,代表性的著作是1997年华中师大出版社世界短篇小说精华品赏》(中国古代部分),和200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明清笔记小说新选》。前者从先秦选到明清,在宋元明清段入选了几个白话短篇,主题仍是文言小说,后者因有篇幅,更多地进入了笔记小说的深处,把很多一般选集中难于见到的甚至深藏于个人别集中的笔记小说选了出来,例如陆粲《庚巳编》、何良俊的《语林》、李贽《初潭集》等寻常不太受文言小说选家注意的著作,被黄老师选出来很多精彩故事。注解方面,黄老师周到而简洁,解读文字,则能从思想艺术各个层面抓住作品特色进行精到的点评,都能发挥引人入胜的功用。

《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是黄老师的代表作之一,由他领衔,与蒋松源、谭邦和合作。这部著作的写作理念自有成因,不能说源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但却合于其中一段话的意思并因此把这段话作为扉页题词:“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于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②明清小说史的景观其实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三国演义》辐射历史风云,《水浒传》开拓了英雄传奇世界,《西游记》是想象力在神话世界的逍遥游,《金瓶梅》描摹了市侩封建社会的丑恶世界,才子佳人小说是爱情婚姻的理想世界,《聊斋志异》寄孤愤于鬼狐世界,《儒林外史》是对科举文化病态社会的反思,《红楼梦》是社会人生的悲剧世界,《镜花缘》在想象中展现“海外”奇观,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世界,晚清谴责小说是近代社会官场群丑的广角聚焦,等等,展开来是艺术化了的中国社会的各种景观,连起来则是小说形象的历史中国。黄老师执笔了其中重要的五章:神话世界与《西游记》、才子佳人的理想世界、《红楼梦》:社会人生的悲剧世界、“江湖”世界与武侠,特别是作为总论的第一章:“明清小说:在民族历史文化的摇篮里”。作为总论,这一章从中国小说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小说文体的继承与创新、小说创作与小说理论、小说时代与影响、小说的历史步伐几个层次,全面讨论了中国小说史的相关问题,的论迭出,很见功底,也为全书铺路奠基。《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1992年由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随后就被台湾洪叶文化出版公司买去了版权,如今已经成为大陆和台湾学者经常引用的著作。

老师擅长中国小说经典的阐释,《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里已经展露,《红楼梦》一章即表现出那种特别善于品味欣赏小说文本的能力。对于《红楼梦》,黄老师情有独钟,早在1963年,他以青年教师的身份,在当年11月24日的《湖北日报》整版发表了《对封建制度的抗议与宣判——怎样读<红楼梦>》,受到当时学生的追捧,1991年他又在《香港时报》连载发表了《十年梦绕大观园》、《<红楼梦>写人艺术的价值取向》等长篇论文。《香港时报》在那两年里还连载发表了他的《山水艺术谈》、《宋代文体融合的例证》、《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及其审美理想》、《海阔天空自逍遥——<西游记》孙悟空角色的探讨》、《武侠小说纵横谈》、《中国科幻小说的雏形——略谈<封神榜>》等论文,俨然成了《香港时报》文学欣赏与名著解读的专栏学者。 联系他在《字词天地》发表的《“也”字的艺术美》、《摹景的用词与用笔》,以及收入《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华工出版社1985年6月)的论文《关于以奇为美的小说理论的形成、发展及特点》等相关论文,可以看出黄老师小说经典的艺术内蕴有深入的解悟,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有独到的心得。

老师晚年的学术逐渐转向了对中国小说文化史的研究,并且有了一批不错的成果。《清泉文存》③收录了《小说文化与传统文化》、《诗歌文化与小说的诗化》、《史官文化是小说的母体》、《园林建筑文化与小说的空间意识》等长篇论文,这些论文不但显示了黄老师对广阔知识领域的广泛涉猎,也显示出他已经步步深入中国古典小说的壸奥,试图解构中国古典小说复杂的文化构成,并描摹其动态变迁的历史过程。惜年事已高,身体病弱,不能继续这项学术意义深远的工作,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黄老师的工作已足以启迪后人。

八十年代中期,黄老师还和湖北大学张国光教授一起,与华中师大校友、著名作家公安人李寿和先生(黄老师的学生)共同努力,促成了湖北省公安派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并且在公安县举行了海内学者云集的首届公安派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由张国光先生与黄老师主编的《晚明文学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其中载有黄老师自己的论文《略论性灵说与明中后期文化思潮——纪念袁宏道诞辰417周年》,如今这篇论文和这个论文集已成为公安派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献,后来他又继续为推动公安派文学研究做了很多工作。1991年10月李寿和先生的《三袁传》出版,黄老师是其“自始至终的指导者”(李寿和语),不但认真为其撰写长文作序,还帮助作者将其八章的标题推敲成一首七律:“白苇黄茅三慧童,斗堤襟带孟溪雄。江南芳草随心绿,冀北朝霞载誉红。湖柳频摇云梦浪,篷帆直挂海天风。楚才不幸诗坛幸,自有名山事业功。”也算文坛学界一则佳话。

老师在古籍整理注释方面也有很好的成绩,代表作应该是1996年在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列女传新译》和2003年在同一书局出版的《新译骆宾王文集》,体例为原文、章旨、注释、语译,很好地满足了台湾学界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显示了黄老师这方面的学术功力。

我曾在《我的恩师黄清泉先生》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黄老师学术,长于鉴赏,敏于解读,美于文笔,底力深厚,风格朴实,是老学者的传统路子。以当下泡沫状的学术景观来比较,黄老师学术成就诚不足以与那些三两年便著作裹身的大腕比肩,但黄老师学术工作是实实在在的贡献,放在图书馆里,年轻学子,读一本就会有一本的收获,后辈专业学人,则可以踩在他的肩上继续攀登。当然,黄老师他们那辈学人,受左倾思潮尤其文革灾难的影响,三四十岁的年华里,没有做学问的环境,九十年代伊始,又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实际上只得到了十来年的好时光,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学术成就。不过那正是从头到尾的八十年代,是当代学术最纯洁的十年,黄老师学术成绩对得起那个美好的十年。”。

参考文献:

①《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前言》,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年,第2页。

②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

③黄清泉清泉文存》,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谭邦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