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理环境下的压力源认识与掌控

摘要:压力管理管理活动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它也是最重要的管理技能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管理者们所忽略。

事实上,压力不仅在工作场所对员工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阻止了管理者们的有效性管理

在这个时候认识压力源,从一开始就控制好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压力压力管理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加剧的竞争环境,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觉到压力的加大。

虽然说适当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长期的压力也会使工作积极性减少,并影响身心健康。

所以管理者或是员工自身都要正确积极的应对所遭受的压力问题。

一、压力管理概述   压力在每个人身上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为了避免出现过多的负面效应,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管理者们发明了压力管理

压力管理中我们不仅要明确压力的定义、探究组织压力的来源,还要认识压力的影响以及掌握缓解压力的能力与方法。

而在整个压力管理环境体系下,个人认为最值得掌握与探究的是压力源,它可以让我们从本质上了解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从而减少消极影响,达到管理的目的。

二、识别压力源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也可以说导致压力反应的情景、刺激、活动等都能够叫做压力源。

压力源有多种的形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情景压力源   情境压力源也可以叫做环境压力源,主要产生于个体生活的环境或周围的环境

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的不确定性会给人们造成较大的压力,迅速的市场经济变化也会带给人们压力,这些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另一方面也是最常见的情景压力源就是人们不适宜的工作条件,比如组织文化、以及领导者的风格等。

2.个体压力源   每个人的个性和生活经历都不同组织成员对待工作压力的态度以及处理压力的方式也由不同的因素造成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造成压力通常表现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太多的事情,很多人对时间的意识强弱程度也不同,而使他们在时间上形成压力源。

②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包括自我评价、对含糊问题的包容性、性格的内外向等许多方面,他们会导致员工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压力,并以不同的方式来对抗压力

③以往的经历。

在这里主要是指组织成员在过去的工作环境中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不同成都的压力,这些压力造成的成功或失败的阴影会影响到他们处理目前所遇到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从而形成压力

3.遭遇性压力源   遭遇性压力源一般是指由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压力,也就是人际遭遇。

这里主要讲角色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遭遇性压力源。

在一个缺乏沟通的组织环境中,组织成员由于对工作目标、上级对自己如何评价以及工作预期等问题存在不确定性而感到茫然,这就是角色冲突。

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担任的角色不能相容,从而对组织的满意度和生产力有显著地负面影响。

因此往往被看为是造成职业倦怠的最主要原因。

4.预期性压力源   预期性压力源顾名思义就是说人们对于潜在的、有可能发生的威胁性事件的预感和恐惧所造成压力

在那些经历快速变化、裁员或重组的组织中,预期性压力源是非常普遍的。

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压力源并不是要一定有非常严重或令人非常不愉快才会产生出压力,它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个体支配的经常会发生的情况,需要引起组织管理者的注意。

三、控制与消除压力源   消除压力源是一种永久性的减压战略,因此它是迄今为止用的最广泛也是最值得用的策略。

尽管个体不可能而且没必要消除他们所遇到的所有压力源,但他们还是可以有效的消除那些有害的压力源,也就是说创造环境而不仅仅是对环境进行反映。

1.从组织方面来说,组织压力管理中担负着消除或控制压力的消极影响的重任。

它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组织沟通机制,改善组织环境并鼓励员工消除其紧张情绪,提升工作效率。

2.从个体方面来讲,通过了解自己感知和经历的事情,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压力

①有效合理的时间管理

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事情,组织也会安排不同工作任务,处理好这些就必须要学会管理时间

要知道结果而非方法是时间管理策略的重点。

②通过合作提升社交能力。

有效消除遭遇性压力元的重要方法就是在一个稳定的团队里成为能过与他人紧密合作联系并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的团队成员。

当人们感到自己被他人所接纳时,压力就会得到释放。

③进行目标设定。

通过制定明确的努力方向,消除对不明情况的担忧或预期性压力,同时也可以改变一些我们相对容易改变的事来控制令人担忧的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压力管理针对不同组织个体可以有不同管理方案,不同种类的压力源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操作出合理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员工和企业组织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青.管理沟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大卫A.惠顿.管理技能开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杨国林(1989—),男,河南人。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