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新技术“精确制导”做外宣】 什么是用定位实现精确制导的新技术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传播手段日益丰富、新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受众注意力更加分散的当今世界,报纸等传统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才能保证自己所传播资讯的有效性与自身实力、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最近几年,西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报都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使用新的传播手段,除大家比较熟悉的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外,电邮报、手机报等电子化“报纸”操作模式也都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在国内,报纸建设自己的网站已经相对比较普遍,而手机报,特别是电邮报的实践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日报和外国人全面、深入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日报自成立以来一直都致力于增强对外报道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运用国际新闻报道新思路和新技术方面始终都走在中国传媒界的前列。

中国日报自90年代中期便开始致力于其网站的建设,目前其网站已经成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方便无法订阅报纸的各地读者,第一时间将权威信息更迅速和有效地传播给海外的高端读者和目标受众,中国日报于去年年初推出了电子邮件报摘服务――即电邮报(China Daily eClips)。

在精心设计和再次编辑的基础上,电邮报中国日报报系的重要新闻报道和评论,以分众服务的原则编成标准版和企业版,制成PDF文件,以电子邮件形式每天发送至境外政、商领袖和智库的信箱。

截至2007年底,中国日报邮报已经形成包括两个日刊、一个周刊和不定期专题增刊在内的系列产品,发行量达到3.7万份,发行到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达2.4万份

中国日报副总编辑曲莹璞介绍,到2010年,中国日报邮报海外日发行总量有望达到15万份,形成两个日刊加五个周刊的格局,并设立专门网站,强化推广和信息检索功能,进行全球推广。

目前,读者分布在美、欧、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为各国的政要、公司高管、智库、教育界和商界精英,其中包括美国前国务卿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德怀特・帕金斯、花旗集团执行董事等。

邮报推出后,在海外产生了积极反响,许多读者表示电邮报“发送及时,很有帮助,是获悉中国信息的很好渠道”,20%的推广版读者回函表示愿意订阅,仅有5%表示拒绝。

美国丹佛大学“中美国际对话中心”副主任Jonathan M. Adams在称赞电邮报很有用、也很有吸引力的同时,提出也向其同行发送的要求。

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表示,对电邮报非常感兴趣,希望能长期办下去,今后如果收费,他们也会订阅。

另有多个海外机构已表示,对我电邮报甚感兴趣,希望能就他们的产品和我电邮报的合作进行商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邮报的发行,很好地推动了中国日报海外发行量的增长。

美国中国日报发行量多年来首次止跌回升,除原有的政府、议员订户稳步增加外,布鲁金斯学会、美中关系委员会、亚洲协会等美国智库领导层都成为了我们的新订户。

中国日报和电邮报一起,已经成为美国主要智库沈大卫(David Shambaugh)、包道格(Doug Paal),希拉里・克林顿的中国问题顾问夏伟(Orville Schell),以及美国前国务卿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德怀特・帕金斯等一批西方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了解中国的重要信息渠道之一。

在香港,虽然今年传媒业市场竞争更加惨烈,面对英文虎报改为免费报所造成的冲击,中国日报香港版利用报纸和电邮报相互促销,使报纸发行量保持了4.5%的稳步增长。

台湾,电邮报的发行引起了当地发行商的关注,专程赴香港同中国日报香港版负责人商谈承担我报在岛内的发行事宜,目前发行量为400份,明年将达1,000份。

作为入岛的唯一中央媒体,中国日报在平衡当地舆论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分析,电邮报台湾进入的领域较广,主要为汽车和制造业、金融业、IT产业、航空业,其中有中华航空、荷兰亚洲航空台湾公司、宏基、NEC、台湾联合银行、台北国际银行、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用户多为公司高官或核心人员,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日报总编室)。

3 次访问